摘要:修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能夠反映文化各個層面的特殊屬性,具體表現在語言、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等層面,傳達不同的文化內涵;同時,環境新聞作為一種新興的報道語料,融合價值觀、意識形態、文化特性于一體。因此,通過從文化的視角闡釋《中國日報》中相關語篇的修辭特點,并分析其中形成的原因,解讀其中的文化內涵,有利于讀者加強對其所屬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對提高二語寫作水平,具有一定的啟發價值。
關鍵詞:環境新聞語篇; 修辭; 文化內涵;《中國日報》
中圖分類號:H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4009005
對比修辭是一門較新的研究領域,研究范圍廣,跨越性強,應用語言學、修辭學、篇章語言學等都對對比修辭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比修辭學主要探討第一語言與文化對第二語言寫作所產生的影響。Kaplan 作為對比修辭領域的奠基人,他認為,語言與寫作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且受文化影響的思維與交際模式可能會遷移到二語語篇中。[1]32也就是說,每一種文化都擁有其獨一無二的修辭風格或特點,并且母語文化的修辭可能會對二語寫作產生負面作用,即負遷移,因此可從二語寫作中窺探出母語修辭的痕跡。英語和漢語源自不同的語言體系,據此推斷,中國人寫英文文章時難免會使用母語思維。環境新聞作為一種新型的新聞題材,對傳播環保意識、激發國人環保活動的熱情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中國人創辦的《中國日報》中英語環境新聞語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留下漢語修辭與思維的跡象。因此,筆者試圖從集體主義、權力距離、話語模式三方面探析其文化內涵,并分析形成此現象的原因。
一、 集體主義的‘潛意識’
弗洛伊德創建的無意識理論認為,人的心理結構由有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三個部分組成的。其中,潛意識處于中層,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個人的意識之中,但可以通過集中注意力或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回憶起來的過去的經驗。[2]77
集體主義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的體現,是社會價值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西方國家的個體主義相對。集體主義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強調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遵循集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同時貫穿于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集體主義強調社團、合作、共同利益、和諧、維護他人面子以及傳統等方面。[3]77中國文化里,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依靠血緣關系維系在一起,團結合作,追求共同幸福;號召向英雄人物學習,其奉獻精神、服務意識可歌可泣;同時,集體主義潛意識或無意識中也滲透到國人的二語寫作中,以下出自《中國日報》環境新聞語篇的片段就有力地論證了這一點。
Example 1The new standards, consistent with an earlier version issued in January, will bereleased for public consultation in late Augus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icter standards to be set for plants’, China Daily, 2011-08-24--13:15)
上述例子中,中國環境保護部擬頒發新的更嚴厲的標準,限制火電廠的廢氣排放。對此,短語 ‘for public consultation’ 表明中國環境保護部首先考慮到的是公眾的看法,而不是把經濟利益、企業利益放在首位。政策的制定把重心放在公眾的安全、健康、發展,而不是社會的短期效益;以人為本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而民眾利益是政府部門工作的核心,即著力強調集體主義的重要性。因此,此例句是集體主義的充分表現,集體主義時刻潛伏在作者的潛意識里,有意無意中凸顯集體主義的重要地位。
Example 2The public tender for the second round of offshore wind power concession projects with a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of 1.5GW to 2GW will be completed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12, the administration said at a meeting held in the city of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China to boost offshore wind power, Xinhua, 2011-06-22 --16:52)
在第2個例句中,作者在句首就提及 ‘public’ 一詞,顯而易見,政府把公眾的看法和價值擺在突出位置,這充分表明公眾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向讀者表明政府工作的透明性,顯而易見,政府當局突出其工作的公平性,通過招標這種獨特的方式,力圖實現公平競爭,力取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平等。公開競爭才是實現各自目標的有效途徑,潛意識里,集體主義意識得到集中體現。作者并不是刻意突出集體主義而是在無形之中,通過簡單言辭,使其得到有效體現,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集中傳達。
Example 3Industry insiders said the plan also will promote the related industries such as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and PV component sectors, the newspaper reported. The insiders also said China should give support to its PV industry and expand the domestic market, because it relies heavily on exports and will lose competitiveness when the importing country gives subsidies to its domestic PV sector. (China will expand solar power by Ben Yue, China Daily, 2011-06-03--15:55)
在例句3中,作者提議,中國政府也應該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擴大國內市場,原因在于中國依賴于出口,當進口國大力扶持其國內光伏產業后,將會使得該產業大大失去競爭力。通過簡單的敘述,作者表明自己的觀點,于此同時也透露相關信息: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集體主義體制的國家,各產業相互依賴,相互扶持,謀求共同進步。作者潛意識里把集體利益納入重要的考慮范疇,無形中顯現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其是中國人的典型代表。文字中難以掩蓋自己的文化背景。
Example 4In our evaluation of the 11th Five-Year Plan (2006-2010), we found that its targets for populati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were all achieved. (Green light for hard targets by Hu Angang, China Daily, 2011-03-28 --16:22)
在例句4中,作者使用‘we found ’顯示集體的潛意識,使用復數人稱代詞‘we ’而不是‘I’ 。顯而易見,作者明明是一個人, 卻不用第三人稱單數代詞, 而用“We think...” ,“Our opinions are...,”,等等。這似乎不是作者本人在發表意見, 而是與讀者一起說話或共同探討。[4]34由此可見,中國作者并不習慣以個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無形中使用集體的表達方式,突出這種潛意識的集體自我表達方式,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有力說明。
Example 5There will also be funding for specific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so that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ill be able to enjoy a beautiful China.(Green light for hard targets by Hu Angang, China Daily 2011-03-28 --16:22)
在例句5中,‘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是集體主義的又一證據,極力說明中國政府制定相關發展政策和發展方案時,以人民利益為重,以祖國的長期發展為前提,致力于為社會未來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關注子孫后代的生活環境與發展前景,從大局出發,著眼未來。關注當代兒童以及后代,這是集體主義意識形態的力證,從長遠利益著手,以大局為重,突出集體的力量。
通過闡釋上述五個例子,表明集體主義是中國人意識形態、價值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時常體現在其二語寫作中。總之,集體主義思維模式是難以從國人意念里根除的,保留在各自的潛意識里,無形中流露在國人的二語寫作中,這是文化內涵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凸顯。
二、權力距離的顯性化
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表示人民對組織或機構內權力較少的或是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由此可見權力是普遍存在的這一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差別只是被接受程度不同。[5]ⅲ)權力距離是中英文化的又一顯著差異。在中國文化中,尊老愛幼是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注重權力大小、聲名威望;強調家庭關系、輩分關系以及社會地位。權力距離在中國文化中接受程度高,這與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息息相關。螺旋型修辭模式與中國古代修辭遺風的影響有關。從唐代到明清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程式化的科舉八股文體成為漢語言謀篇布局的主導取向,八股文章的邏輯關系講究“起承轉合”。[6]50然而,大多數英語國家屬于權力距離小這一范疇,更突出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平等,如上級與下級的平等、長輩與晚輩的平等、上司與下屬的平等,等等。因此,中國人的二語寫作,時常出現表示權力距離的片段,環境新聞語篇亦是如此。
Example 6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China Power News, the China Electricity Regulatory Commission (CERC) will increase the \"additional\" levy to 0.006 Yuan per Kilowatt-hour either this year or next.(China to raise renewable power tariffs within 2 years, Agencies, 2011-04-01-- 10:11)
在例句6中,記者為了突出其新聞的重要性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本段開頭就明確指出,此消息來自中國官方,具有極強的權威性,以示讀者此新聞的可靠性與可讀性,突出權力距離的意義。因此,記者通過借助中國官方的聲望與權威性,強調其消息的可信價值,權力距離顯性化尤為突出。
Example 7China’s nuclear power industry might be slowed down since the security standard for new projects will be upgraded, according to Chen Da, an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recent official nuclear inspections after the Japanese earthquake.(China’s nuclear development might be slowed by Ben Yue, Xinhua, 2011-05-11-- 13:19 )
在例句7中,記者在新聞伊始就直接引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達的觀點,因為陳院士參加過日本地震過后中國官方的核檢查會議,熟悉核電產業的基本情況,并認為中國核電產業應該放慢發展的步伐。記者依據此觀點,以示讀者此新聞來自中國的權威專家,具有極強的可信度,充分體現文化維度中權力距離的力量,表明社會地位的高低對于國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文化含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內涵的必要組成因素。
Example 8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12th Five-Year Plan (2011-2015) will focus on a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its energy resources, China Securities News reported Monday, citing a top official at the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NEA).(Energy development plan to be fixed by March by Gao Yuan, China Daily, 2011-03-14 --15:16)
在例句8中,作者同樣在新聞一開頭就整體論述整條新聞的主要內容, 并且告知此消息是出自于中國能源局的一次高官會議。同時,短語‘a top official’表明,此言辭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確切根據和記錄的。高端會議的決定一般都是經過慎重斟酌的,因此可信度高,值得讀者信賴。作者借用短語‘a top official’,突出信息的真實性和重要性,同時也表明權力機關以及社會高層人員的公信度和影響力。借用社會地位高的人員的言論的這種現象,并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因為中國公眾對權力距離的接受程度高,能夠基本接受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相信社會地位高的人員的決斷,尊重他們的權力與威望,遵從他們的意愿。
Example 9According to a plan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MOF)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released March 19, the new subsidy will vary from 26 to 100 Yuan (MYM3.9-MYM15.2) per kilowatt,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the motors.(More subsidy for high-efficiency motors by Gao Yuan, China Daily, 2011-03-21 --17:43)
在例句9中,記者依然采取相同的策略,開頭就涉及中國兩大權威部門,即財政部和發展改革委員會,由此窺探權威和地位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借助權威部門的力量和威嚴,以獲取讀者對新聞的關注和重視,提高新聞的可信價值,突出新聞的真實性,可見權利距離在中國人思維中的特殊地位。
綜述以上幾個例證,充分說明權力距離是中國人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擁有肥沃的土壤,屬于中國文化屬性的一部分。這一點在國人的二語寫作中得到了充分肯定,權力距離顯性化在《中國日報》環境新聞語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話語模式的系統化
語言和寫作是所屬文化的直接反映,體現各自特殊的文化內涵。英漢兩種語言所屬語系不同,各自歷史文化、思維模式、歷史背景的差異使得彼此在語言層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修飾語在使用、表達方式、信息安排上和修辭格使用上的區別。[7]ⅲ然而,環境新聞語篇著重強調信息的客觀性、時效性、準確性,使用的修飾語、修辭格少,表達方式相對單一,因此本節主要探討環境新聞語篇信息安排方式所暗含的文化含義。
為了更好地闡釋環境新聞語篇中信息安排方式的文化內涵,筆者著重分析此類語篇的標題、開頭和結尾,其原因在于標題、開頭和結尾更能顯現該民族的語篇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因此,詳細地分析此類語篇,有助于啟發讀者對自己二語寫作的思考,發現母語與二語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高二語寫作水平。以下四個例子將會進一步說明這點。
Example 10China to launch strict water protection measures(標題)(Xinhua, 2011-01-30 --13:42)
BEIJING - China will carry out strict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measures to fight water shortages, Minister of Water Resources Chen Lei said Sunday.(第一段)
Water safety problems have been tackled for 210 million rural residents and existing rural water problems will be solved by 2013, with new problems being tackled by the end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011-2015), Chen said.(結尾段)
Example 11 China sets 2011 pollution control goal, warns of challenges(標題)(Xinhua, 2011-01-14-- 10:15)
BEIJING --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et its 2011 target to reduce the emission of four major pollutants, cutting them by 1.5 percent year-on-year.(第一段)
In addition, the country will also issue more policies, such as provid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processing pollutants and collecting charges over emissions from motor vehicles on a trial basis, Zhou said.(結尾段)
Example 12China to further promote green energy (標題)(Xinhua,China Daily, 2010-12-15-- 06:51)
GUANGZHOU - China will increasingly promote the use of clean energy, since the country’s energy needs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 by an equivalent of 2 billion tonnes of coal in the next decade, said Dai Yande, an official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uesday during the 2010 Asia Energy Forum in Guangzhou city.(第一段)
The first Asia Energy Forum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Guangzhou in August 2009, and the forum is to be held annually in Guangzhou.(結尾段)
Example 13 China soon to issue full plan to reduce carbon intensity(標題)(Updated: by Lan Lan,China Daily, 2011-07-29-- 09:4)
GUANGZHOU - China will increasingly promote the use of clean energy, since the country’s energy needs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 by an equivalent of 2 billion tonnes of coal in the next decade, said Dai Yande, an official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EIJING - China will soon release detailed plans on ensuring that its goal for reducing carbon intensity from 2011 to 2015 is attainable, and it has started looking at technical options for cut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fter 2020.(第一段)The NDRC has also begun working out ways to attain further, large-scale reduction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fter 2020.(結尾段)
首先,從標題來看,上述四個例子的標題具有共同特點,即簡潔明了,明快醒目,突出新聞主旨,讓人一目了然,并且都包含兩個關鍵要素:主體和對象。四個例子的主體都是China, 也就是動作的執行者都是中國,執行的對象分別是頒發更嚴格的水資源保護措施、預設2011年污染控制目標、警示面臨的挑戰,進一步推廣綠色能源,以及頒發有關減少二氧化碳的計劃。不難發現,這四個例子標題的風格相似,結構模式相同。就句法結構來說,大多使用名稱短語、動詞短語及不定式結構,用句子作標題的情況不多,目的是易于讀者迅速明晰新聞主旨,與中國當下現代化節奏想映襯。
其次,上述例子的第一段也有自身的特點。一方面,這些開頭段是標題的詳細闡述,進一步說明標題敘述的對象,這符合新聞的修辭風格。在漢語文化中,通常把重要的事件或其中的重要部分放置在文章的開頭或者結尾,放在中間段落的現象比較少。蔡基剛(2007)認為,英漢文章在中心思想表達及其位置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前者傾向于在文章開頭表達清楚,文章呈演繹型結構;后者的中心思想或隱含或在結尾表達,文章呈歸納型結構。[8]1環境新聞語篇中,把要點放在段首,點名新聞的主題。另一方面,上述例句的開頭段大多使用一般現在時或者是一般將來時,表示事件進行或即將發生,并且句式較長,長句多,短句少,句式單一,簡單句多;同時也表明中國文化中,政策制定與執行具有一定的計劃性與前瞻性。此外,也常引用權威人士的言論,或者政府權威部門的言論,顯現其消息的分量,這一點在本文的第3部分也有具體分析。
此外,上述例子的結尾部分給讀者的總體感覺是意猶未盡,新聞的最后還闡述新的事件,如例句10中,末尾還增補了Mr. Chen 的論述;例句11中 “in addition”的使用,進一步補充了前文的信息;例句12的最后一段也向讀者講述新發生的事件,即2009年8月第一屆亞洲能源會議在廣州成功召開;例句13的結尾亦不例外,敘述額外NDRC的工作計劃,補充說明二氧化碳減排計劃。總之,上述各例句結尾段的特點符合中國人母語寫作思維,往往文章的末尾并不是意義上的結束,而是留下懸念,啟發讀者思考。但是,在英語修辭中,末尾段通常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與概述,不再提供新的信息,這與中國修辭傳統有明顯的差異。《中國日報》環境新聞語篇修辭的特點,符合中國人思維模式和習慣,始終圍繞著中國文化內涵這一中心主題展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集體主義的‘潛意識’、權力距離的顯性化、話語模式的系統化三方面,解析《中國日報》上環境新聞語篇的文化內涵,具體探討其形成的原因,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對比和研究這些語篇的修辭特征以及其傳達的文化內涵,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提高二語寫作的認知水平。但是漢語和英語在語篇修辭模式方面的區別和差異究竟在于類型上,還是程度上,需要在分析更大規模語料的基礎上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下結論。[9]63
參考文獻:
[1]張延君. 對比修辭研究的新視角[J]. 山東外語教學,2003,(4):32.
[2]趙炎秋. 文學批評實踐教程[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7.
[3]William, B.Gudykunst.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4]張延君. 對比修辭研究的新視角[J]. 山東外語教學, 2003, (4): 34.
[5]叢慧穎. 跨文化交際中權力話語的順應性研究[D]. 大連:大連海事大學, 2008:111.
[6]方麗青. ESL作文中的修辭模式表現類型研究[J].外國語,2005,(1): 50.
[7]李冠群. 英語和漢語修辭傾向的對比[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5.
[8]蔡基剛. 英漢文章中心思想表達位置差異及其對中國學生英語寫作影響[J].國外外語教學,2007,(1):1.
[9]許力生,李廣才. 漢英論說文語篇的修辭模式對比[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5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