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的誠信納稅激勵機制要求正激勵手段與負激勵手段并用。我國長期以來激勵手段過于單一,且以負激勵為主。在稅收征納博弈過程中,引入正激勵手段尤其是精神獎勵可以起到激勵納稅人誠信納稅的效果。因此,我國應落實正激勵措施,構建和完善相應的獎勵制度。
關鍵詞:正激勵手段;負激勵手段;精神獎勵;誠信納稅;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F810.42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4004105
在稅收征納關系中,由于納稅人與稅務機關存在信息不對稱,因而兩者是一個逃稅與反逃稅的博弈關系。對納稅人而言,如果稅務機關的行動方案會使納稅人誠信納稅的預期凈收益大于逃稅所獲得的預期凈收益,那么納稅人的最優策略選擇是誠信納稅;反之,納稅人會想法設法逃避納稅義務。因此,要促進納稅人誠信納稅進而實現稅務機關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稅務機關必須設計一個有效的誠信納稅激勵機制,使誠信納稅與納稅人追求稅后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并不矛盾。
一、我國稅收激勵機制的現狀
完善的誠信納稅激勵機制,既包括對逃稅行為的處罰,也包括對誠信納稅的獎賞。我們稱前者為負激勵,后者為正激勵。這樣的激勵機制意味著稅務機關不僅要用“大棒”加大逃稅成本,還要用“胡蘿卜”提高誠信納稅的收益。只有使誠信納稅獲取的預期凈收益大于逃稅的預期凈收益時,理性的納稅人才會把誠信納稅作為自己的最優選擇。[1]
楊得前(2009)把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關系分為兩種,分別是“管制型”關系和“服務型”關系,前者強調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對立關系,稅務機關認為納稅人是機會主義動機者,只要有可能就會逃稅,因此需要進行審計和懲罰;后者強調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合作關系,此時稅務機關征管的基本理念是信任納稅人,為納稅人提供優質的服務以引導納稅人自覺地誠信納稅。[2]
長期以來,受“管制型”稅收征管思維定式的影響,我國誠信納稅激勵機制以負激勵為主,忽視正激勵手段的運用。
Allingham ,Sandmo(1972)認為,逃稅程度與逃稅者被查獲的概率及被懲罰的力度有關,查獲概率越高、懲罰力度越大,逃稅現象會越少。因為負激勵手段的運用有助于建立威懾懲罰約束機制,加大逃稅成本的風險系數。但過分地強調負激勵手段,使用稽查、懲罰等強制措施,只能是威懾納稅人遵從稅法。此時,納稅人誠信納稅主要源于威懾因素,誠信納稅是被逼出來的。楊得前(2009)認為,諸如審計、懲罰之類的外部干預均可能削弱人類的內在動機。過分強調負激勵手段的運用,尤其是過高的稽查率會使誠信納稅人認為稅務機關不信任納稅人,從而產生抵觸心理,削弱自愿誠信納稅的內在動機。這種被逼出來的誠信納稅是屈服性稅收遵從,不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不利于和諧稅收征納雙方的關系構建。并且,受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影響,稅務機關的監督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查獲所有違法行為。這意味著要消除不誠信納稅行為,僅靠負激勵手段是不夠的。[2]
國家稅務總局在總結試點地區經驗的基礎上于2003年發布了《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管理試行辦法》,這是我國目前施行的唯一的激勵制度。《辦法》中規定納稅等級為A級(級別最高)的納稅人可以享受簡化辦稅手續、放寬發票限量等優惠。這些優惠措施屬于隱性物質激勵手段,可以降低誠信納稅人的納稅遵從成本。但一些被證明更為有效的激勵方式,如顯性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并沒有出現在我國誠信納稅激勵機制中。我國尚未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納稅人誠信納稅激勵機制,激勵手段過于單一影響了激勵效果。[1]
二、促進誠信納稅的激勵機制設計
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規則預測均衡。在稅收征納關系中,博弈規則指的是激勵機制,本文分析不同激勵機制下稅收征納雙方博弈的均衡結果。
(一)負激勵機制下的博弈模型
負激勵機制的主要特點是運用檢查和罰款等手段威懾納稅人誠信納稅。此時,稅務機關將納稅人視為“管制對象”,征納雙方缺少信任和合作。
1.模型假設
該博弈有兩個參與者:納稅人和稅務機關。
博弈雙方各有兩種策略選擇:納稅人的策略空間是誠信納稅和逃稅;稅務機關的策略空間是檢查和不檢查。
假定納稅人逃稅時,只要稅務機關進行稅務檢查,就能發現納稅人的逃稅行為。
2.模型參數
設T為納稅人的應納稅額,t為納稅人的逃稅額,C為稅務機關的檢查成本,a為罰款率。
各種策略組合下博弈雙方的收益矩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