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全球經濟與科技的一體化發展,促使創新型科技人才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正是由于美國實施創新型科技人才扶持政策、重視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多方引進創新型科技人才、投入巨額的科技研發經費、靈活多樣的人才管理模式,才擁有世界領先的科技優勢。美國在創新型人才管理方面的成功實踐,對于中國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美國;創新;科技人才;啟示
中圖分類號:G9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203604
創新型科技人才,就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能夠對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做出創造性貢獻的高層次人才。隨著全球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都加緊了對科技人才的爭奪,特別是創新型科技人才業已成為國際人才競爭的焦點。美國過去100多年的歷史充分證明了創新型科技人才是其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主要動力。
一、美國創新型科技人才管理的成就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和科技強國,美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一直占據著世界各國的“領頭羊”地位。
(一)創新科技全球領先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0-2011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美國保持著國際競爭力的領導者地位。從“科技創新與成熟度”因素的排名來看,美國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創新”子因素名列第一,是全球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1]另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2011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美國位列第一,這主要是得益于美國長期以來注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管理,擁有強大的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盡管美國近期的經濟走向低迷,但美國科學技術仍在世界上占有絕對優勢。2011年美國總統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的《關鍵技術》的報告表明,美國在27個關鍵技術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最關鍵的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美國至少領先歐洲5年,領先日本10年。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美國共授權發明專利219614件,從1986年至2010年的25年間,美國已累計授權發明專利3279472件,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遙遙領先于世界各國。美國一直是世界上高科技產品的主要生產國,據悉2010年美國高科技產業在全世界的市場份額為29%。此外,美國有近200人榮獲諾貝爾獎,學術論文的相對“被引證度”居世界之首,美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多年來長期居于世界首位。
(二)海外高端科技人才聚集
截至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共有2113名院士,外籍院士418名,約占20%;美國獲諾貝爾獎者有35%在外國出生。以工程領域為例,目前美國大學43%的碩士學位和54%的博士學位授予了外國出生的學生。[2]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統計顯示,25%的外國留學生在學成后留下來在美國定居,進入美國國家人才庫。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中,大約有70%的人選擇留在美國。據不完全統計,自二戰以來,美國從世界各地吸納的高級專門人才超過50萬人。美國在二戰后取得的科技成果中,80%是由引進的外國創新型科技人才完成的。目前,美國計算機產業領域半數以上的博士是外國人,在硅谷工作的外籍高級工程師和科技人員的比例達1/3以上。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于國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美國各級科技人才隊伍中所占比例出現全面攀升,來自外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目增長速度超過了美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目。(參見圖1)
美國于2009年、2011年接連發布了兩份創新戰略報告,都明確表示重視創新環境的硬件與軟件建設。為了激勵科技創新,美國國會已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包括聯邦技術創新法、技術擴散法、專利法、競爭力法案等。另外,美國還通過一系列的具體優惠政策來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如美國國會提議將研究與實驗的稅收抵免永久化,通過專利審批改革計劃提高專利審批速度,支持并保護有效的知識產權,為創新型科技企業拓展資本來源。在美國科技創新的歷史上,除了政府財政和大型公司的投入外,美國的大學也在激勵創新型科技人才在技術創新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據蘭德公司近期的一份報告稱,美國高校除培養高層次人才外,還承擔著80%的基礎研究工作,世界上7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在美國大學任教。正是由于美國擁有4000多所具備優越創新環境的高校,才使得這個只占世界人口5%的國家,擁有43%的世界經濟生產力和40%的高科技產品,匯聚著世界上最多、最優秀的科技人才和超過一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二、美國創新型科技人才管理的
成功經驗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和科技強國,美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一直占據著世界各國的“領頭羊”地位。美國科技創新之所以保持領先世界水平的深層次原因,是美國從扶持政策、人才培育、人才引進、科研投入、管理模式等不同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創新體系。
(一)實施創新型科技人才扶持政策
美國政府堅信,人才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創新型科技人才是第一人力資本。21世紀以來,美國政府先后實施了《國家創新議程》、《美國競爭力計劃》和《美國競爭法》,后又分別于2009年、2011年接連發布了兩份創新戰略報告,這表明美國力圖以創新驅動經濟,培養造就高水平創新型科技人才,提高國家的競爭力。美國政府長期以來把人才戰略的重點放在培養和爭奪創新型高科技人才上,將“造就21世紀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隊伍”作為人才戰略的主要目標,制定并實施了“軍民共舉”的高科技發展戰略和人才戰略,為美國在知識經濟中獨領風騷提供了充分的創新型科技人才資源儲備。美國政府主導實施創新型科技人才創業扶持政策,利用政策和公共服務提供更加直接的支持,其主要是通過完善知識產權、技術等作為資本參股的措施,同時政府還加大稅收優惠、財政貼息力度,扶持創業風險投資基金,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此外,美國政府還利用政策和公共服務為創新型科技人才自主創業提供更加直接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二)重視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
美國政府歷來就十分重視本國國民教育。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美國全民教育投資每年的增加額都在幾百億美元以上,對各所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擴建,改善教學設施和條件,增加招生數量,吸納海內外人才。
美國大學特別是研究生的成功教育,吸引了大量外國留學生,特別是創新型科技人才都留在美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大學前100強排名當中,美國的大學要占到一半以上,這是美國科技領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實行創新型科技人才培育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各部門都比較有針對性地設立一些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項目和計劃,如海軍設立的“青年研究員計劃”,專門在一些大學和私人研究機構設立基金,培養最近5年獲得博士學位的青年研究人員;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總統青年研究獎”,每年頒發200個名額,目的是將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國家急需的科學和工程領域中來。
(三)多方引進創新型科技人才
美國在全球創新型科技人才爭奪戰中,長期以來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而且一直都是世界各國優秀人才的聚集地。首先,就是通過高等院校培養和引進創新型科技人才。美國許多名牌大學通過提供優厚的助學金、獎學金和優惠貸款來吸引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到美國留學,這些留學生有很多都學成后留在了美國,成為美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是擁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超級大國”,除文學獎略遜色于法國外,其他5項獎均居世界各國之首,特別是獲得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超過或接近總數的一半[3],其中約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海外引進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其次,就是通過眾多科研機構引進創新型科技人才。美國有近1000 個聯邦研究開發實驗室, 很多大企業也都設有研究開發和創新機構。這些機構每年都會引進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研發出大量極具市場價值的高科技產品。最后,通過強大雄厚的國力和經濟基礎吸引創新型科技人才。強大的經濟實力,使美國能給移民的創新型科技人才提供比其祖國更好的薪酬待遇、更好的科研和工作環境。美國利用這些優勢,放寬創新型科技人才移民美國的限制, 不惜重金從各國聘用甚至高價收買創新型科技人才。
(四)投入巨額的科技研發經費
2011年初,奧巴馬總統就簽署了《美國競爭法》,延續2007年第一次通過該法案時的思路,承諾繼續加大對科技、教育和商業化計劃的投資。美國《復蘇法(2009-2013)》提供的研發資助為183億美元,創下美國歷史上研發投資最多的紀錄。美國總統還提出了研發投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國家科學基金會等主要科學機構研發預算翻一番等目標。[4]根據奧巴馬提交的預算建議,2011財年美國政府研發預算總額為 1480.71億美元,美國產業界的研發投資將增加至2869億美元,占研發投資總額的71%。[5]據全球研發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巴特爾研究所預測,2011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全球研發投資有望達到1.2萬億美元,美國占34%,擁有絕對的研發經費優勢。美國能源部于2010年1月宣布,將在未來5年為美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69名優秀科學家提供8500萬美元的研究基金,推動科技創新。此外,美國政府還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投資。近20年來,美國企業在RD的投入占全社會RD投入的2/3。如美國的GE、IBM、波音、輝瑞制藥等公司在RD的投入在同行業中更是遙遙領先。美國在研發上的投入最近十年來基本保持在占其GDP的2.6%左右,在發達國家中處于前列。從絕對數量來看,美國在研發上的投入長期以來高居世界第一位。
(五)靈活多樣的人才管理模式
美國政府鼓勵創新型科技人員在國內自由流動。聯邦實驗室的科技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業余時間自由兼職并獲取合理報酬。短期來訪和臨時聘用在美國聯邦實驗室也很普遍,創新型科技人才若認為其他部門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而該部門又樂意接受,即可進行流動。美國的大學是從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的主要基地,注重與創新型科技人才合作建立實驗室、科研中心、工業中心等科研基地,并對創新型科技人員實行“松散式”管理模式。為保證科技創新的穩定性與應用性,美國的大學可以根據需要招聘外籍在職的創新型科技人才,與經濟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合作創辦研究中心,從而獲得充足的科研經費,加快科研成果研發與轉化進程。另外,創新型科技人才可自由與企業進行合作,聯合推動科研成果走向市場,轉化為經濟效益。
三、美國創新型科技人才管理對
中國的啟示 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培育創新型科技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保障,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因此有必要借鑒美國創新科技人才管理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一)大力引進創新型科技人才
“科技創新,人才為本”。我國政府應積極推進重大人才引進工程的相關工作,依托國家重點創新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高新區等創新創業平臺,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在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繼續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層次人才獎勵制度,鼓勵更多的科技人員依靠創新成果創業,培育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借鑒美國的技術移民經驗,積極實施更加開放的技術移民政策,面向全球招募創新型科技人才,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多種方式為國服務。依托國家創新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優勢,加強國內外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吸引和凝聚優秀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通過與海內外知名企業合作,共建國家級或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引進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重點支持廣東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完善海外創新型科技人才特聘專家制度,組建一批重點產業領域的海外創新科技團隊。
(二)加緊培育創新型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培育創新型科技人才顯得尤為緊急和迫切。首先,加強對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鍛煉培養和引導支持。整合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對創新人才創新活動的資金支持力度,重點選拔一批復合型創新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其次,繼續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有步驟、有計劃地培育創新型科技人才。通過設立科學家工作室、培養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扶持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支持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措施,突出培養和造就一批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最后,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鼓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戰略聯盟。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與高等學校聯合建立實驗室或研發中心等方式,建立創新型科技人才“三方雙向”交流兼職制度,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和團隊。
(三)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首先,要增加科技研究的投入,強化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科技經費的投入,購買先進的科研設備與技術,加強科技基礎平臺建設,特別是重大關鍵技術與高新技術創新平臺、科技成果產業化創新平臺和重大科技前沿與發展戰略研究創新平臺等。在國家創新戰略的指導下,優先發展重點領域,布局重點科研方向,調整科技組織機構,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優秀的創新型科技人才資源,創建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科研機構和團隊。其次,廣泛引導金融機構支持自主創新,建立以風險投資為核心的多元化科研投資體系。優先支持創新型科技企業與人才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鼓勵廣東省內的金融資本、民間資本投入到創新科技人才的研究開發中來,積極推進科技成果商業化,實現資本與技術的雙贏合作。最后,要建立健全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建立以激勵創新為核心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營造敢為人先、敢于創造、敢冒風險、敢于懷疑批判和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形成優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氛圍。在國家科技進步獎勵的基礎上,設立政府科技創新獎,重點獎勵那些在科技創新領域獲得突破的優秀科技人才,為創新型科技人才成就事業營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王靜.美國:5%的世界人口緣何創造40%的高科技產品[N].科技時報,2010-07-14(3).
[2]毛黎.美國:成功的人才引進政策[EB/OL].(2011-08-11)[2011-10-12].http://www.sciencenet.cn/classinfo/info.aspx?id=9083.
[3]高培德.諾貝爾獎百年回顧[EB/OL].(2009-09-14)[2011-10-12].http://www.sim.ac.cn/kxcb/kpwz/200909/t20090914_2483104.html.
[4]陳穎健.展望2011年世界科技:全方位發展 多學科融合[EB/OL].(2011-01-13)[2011-10-12].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1/01/13/011859774.shtml.
[5]趙竹青.全球研發投資穩增 中國研發支出或居世界第二[N].人民日報,201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