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學校體罰現象,明令禁止教師體罰學生,但教師體罰學生的事件仍屢見報端,教師、學校蒙受不必要的損失,社會影響極壞。通過對近十年來我國學校體罰的內涵、根源、后果、對策的文獻綜述,分析其現狀、特點、局限性,以期為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校;學校教育;學校體罰;懲罰與懲戒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209904
“體罰,即對學生身體的懲罰。變相體罰,即并不直接對學生人身訴諸拳腳和工具,而是以各種借口并以其他形式間接地對學生進行處罰?!盵1]1952年以來,我國即明確要求禁止體罰。而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先后以法律條文形式禁止體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在每年的教師集訓文件也不斷重申要禁止體罰學生,但教師體罰學生的事件仍屢見報端,教師、學校蒙受不必要的損失,社會影響極壞。一方面,教師熱衷體罰,另一方面,體罰教育成效甚微。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師冒著犯法的危險體罰學生?可以說,學校體罰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和難點。通過對近十年來我國學校體罰研究的一百多篇文章的文獻綜述,力求助中國的中長期教育改革一臂之力是我們的初衷。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我國的教育主管部門視體罰、懲罰、懲戒為同一語,所以,本文對涉及懲罰、懲戒的文章也一并進行了綜述。
一、我國學校體罰的理論與實踐的
總體研究概況 (一)學校體罰研究的角度
1.學校體罰理論層面的研究
學校體罰理論層面的研究文章比較多,主要集中在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角度。同時,注重對國外學校體罰的概況研究,理論的介紹多與中國學校體罰現狀相聯系,注重體罰的合理性及對策研究。
從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角度對學校體罰進行研究的文章有呂福松、盧劍的《傳統與變革——王守仁兒童教學法剖析》、黃學軍的《個性限度內的教育懲罰——一項迪爾凱姆的研究》、許文果的《在壓制與放任之間——從赫爾巴特的“管理論”再探其“學生觀”》和牛金成、魏鋆的《論洛克教育懲戒思想及啟示》,他們分別運用王守仁、迪爾凱姆、赫爾巴特、洛克的教育理論探討體罰的合理性。初云寶《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法律分析》、蔡海龍《學校體罰及其侵權責任研究》和郭凱的《教師“管教”學生權的法學分析》從法學視角分別研究了教師懲戒權的實施可行性、消除體罰對策。宋曄《教育懲罰的倫理審視》運用教育家的相關理論及倫理學理論論證了體罰的合理性。王洪成《關于教師體罰學生行為的思考》從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社會學四個方面綜合論述了教師體罰學生的原因。
國外學校體罰的介紹方面。孟衛青和劉飛燕的《五個國家體罰立法的比較與啟示》、楊光富的《美英韓泰四國教育體罰現象透視》介紹了美、日、中、英、韓、泰的體罰立法情況。
蔡海龍《美國公立學校體罰的判例與法理——英格瑞罕訴萊特案的憲法分析》、吳亮《論美國公立中小學校懲戒權的司法監督》及曹彥杰《從教育法學的觀點看美國學校的體罰現象》則是運用法學理論研究國外學校體罰的合法性的作品。
2.學校體罰實證層面的研究
雖然教育法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但鑒于懲戒的尺度難以把握及體罰的高昂代價,我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完全禁止教師的懲戒行為。體罰成為一塊禁區。同時,即成事實的學校體罰現象涉及當事人的隱私及多數事件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要進行體罰的實證研究,取證很困難。所以,關于學校體罰實證層面的研究非常少。而且,調查的對象也僅限于教師和學生、調查的內容也僅限于體罰行為本身,并未涉及學生被體罰的原因、被體罰后的感受及被體罰后的行為矯正等。
周成海的《教師不當行為類型與矯治之策》通過師范生的教育自傳歸納了教師的不當行為。董新良、李玉華的《關于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懲戒的實踐與思考》通過問卷、訪談等方法獲得教育懲戒現狀的第一手資料。陳晶琦等人的《大中專學生兒童期教師體罰經歷回顧性調查研究》通過對大中專學生的問卷調查得出教師體罰與青少年心理問題顯著相關的結論。
(二)學校體罰研究的內容
1.學校體罰的內涵研究
學校體罰的內涵研究主要集中在體罰的定義、形式及相關概念的比較的研究上。在這些方面,雖然少數學者的見解有細微的不同,但總體來說,大都認定體罰包括變相體罰、心罰等常見現象,體罰與懲戒、懲罰、管教、規訓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伍德勤《中小學教師體罰行為論析》討論了體罰的內涵。蔡海龍《學校體罰及其侵權責任研究》、吳學忠《談教育管理中的懲戒教育》深入論證了體罰與懲戒的區別,郭凱的《教師“管教”學生權的法學分析》則分析了體罰與管教、懲戒的區別。戴軍、于偉的《身體規訓及其合理性論析》論述了身體規訓的定義及其與體罰的區別。
2.學校體罰的根源研究
學校體罰的根源研究作為學校體罰研究的重點內容,備受各家重視,論述得也非常全面。但由于作者多為大中專院校的學者,并無基礎教育的經歷,對本應重點分析的體罰的執行者——教師的分析顯得太少且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總之,作者的工作環境決定了學校體罰的根源研究的深度不夠。下面列舉數例。
羅曉露、俞國良的《教師體罰行為:心理危害、歸因方式和對策研究》論述了體罰對學生的心理危害及教師體罰學生的內外歸因,但問題的研究缺乏深度,個別問題值得商榷。如,“男教師比女教師更多地使用體罰行為”[2],看似符合常理,實則不然。鄭詩鋒、王洪玲的《對體罰現象屢禁不止原因的實質性分析》從國家、學校、家長、教師、學生五個方面全方位分析了體罰的原因,但對教師的分析只一字帶過。智銀利《教師體罰心理探微》雖以教師為切入口,從八個方面論述了教師體罰學生的心理,看似全面,實則未深入問題本質。宋玉梅《從體罰學生現象談教師的心理健康》談了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影響,但并未涉及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具體內容。李中學《校園體罰現象分析及糾正對策》分析了教師體罰學生的四點原因,歸結為一點,即教師素質低下。教師體罰學生自有其歷史、社會、倫理、道德多方面的淵源,此結論似有失偏頗。徐昕《為什么禁而不止——體罰與規訓的法經濟學視角》從法學角度解釋了體罰屢禁不止的原因,提出“國家禁止的只是嚴重的體罰”[3],實令人耳目一新;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國家在體罰的問題上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3.學校體罰的后果研究
就體罰的后果而言,體罰對學生的身體傷害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學校體罰的后果研究多集中在體罰對學生的心理傷害上。令人遺憾的是,文獻較少涉及學生被體罰后的行為矯正成果研究,較少涉及教師體罰學生后的心理行為研究,更少涉及體罰對體罰執行者、學校、社會的后果研究。另外,相關文獻對體罰屢禁不止卻又收效甚微的原因未進行深入研究。眾所周知,在國家明令禁止體罰學生之前,課堂紀律是有所保障的;但明令禁止體罰學生之后,課堂逐漸呈現松散趨勢。
程春英《談體罰對學生的心理傷害》、施曉紅《警惕教育中的“語言傷害”》語言暴力對學生的傷害。吳天武《心罰:一個急需關注的教育問題——兼論人性化問題》指出了心罰的四大危害。蔡海龍《學校體罰及其侵權責任研究》根據《侵權責任法》論述了學校體罰責任的承擔問題。
4.學校體罰的對策研究
學者們對學校體罰要么持反對態度,要么持支持觀點。那么,相應的,文獻中關于學校體罰的對策研究也就分為兩類:
一類是杜絕體罰措施。這些措施以提高教師素質為核心,認為教師素質的提高是杜絕體罰的關鍵。徐琴的《淺論心罰的成因、危害及對策》論述了“心理歧視”的危害,提出“提高教師素質是消滅心罰現象的關鍵”[4]。魯曉平《教育語言暴力問題探究》從學校、學生、國家、家長四個層面提出了消除校園語言暴力的對策。關世軍、高玉蘭的《中小學教師體罰學生行為的根源和矯治》認為教師“外”要增強法制觀念,“內”要更新教育觀念,才能從根本上矯正教師體罰行為[5]。吳建成、徐明峽《關于教師不當懲罰學生的思考》提出了“杜絕不當懲罰的幾點建議”,其根本仍然是要求提高教師素質。
另一類是如何讓懲戒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學者們就懲戒的作用、原則、程序進行了深入探討,但遺憾的是,學者們并未將當前懲罰教育的最大障礙——立法的必要性放在社會的背景下研究。
陳啟剛《教育懲罰不可棄》從“幾位外國教育家肯定懲罰”[6]提出懲罰的必要性及原則。梁濤《重提懲罰教育》研究了懲罰的作用、原則、注意事項。羅雯瑤《中小學教師懲戒權行使的困境和突破》論述了教師懲戒權的合理合法性及保障措施。解立軍《罰站:體罰還是懲戒?》、呂逸鋒《正確對待教育懲罰》提出了懲戒的若干原則。蔡海龍《學校體罰及其侵權責任研究》從法學角度提出了完整的預防和消除學校體罰的政策和立法建議。
二、我國學校體罰研究的特點
自國家明令禁止體罰以來,課堂紀律越來越無法保障,體罰也呈愈演愈烈之勢,因體罰引起的事件也屢見報端,引起了廣大學者對體罰的關注、討論。大體來說,近十年的學校體罰研究有如下特點:
第一,注重國外學校體罰立法的介紹及對我國學校體罰的啟示研究。西方國家相繼立法禁止體罰的不在少數,“而每每以國際人權衛士自居的美國卻至今還保留著體罰”[7],“英國、韓國、美國的部分州都在立法上認可學校和教師的體罰權”,其中,韓國、英國在禁止體罰若干年后分別于2002、2006年恢復體罰[8]。這些法制國家對待體罰的態度,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學者們對這些國家的體罰制度作了一些介紹,建議效仿這些國家進行教育懲戒立法的不在少數。
第二,注重從多學科視角對學校體罰進行分析。在研究學校體罰,尤其是研究學校體罰的危害時,學者們注重從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等多個學科、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迪爾凱姆、王守仁的教育理論得到挖掘,力求分析全面、深入,揭示問題本質。
第三,二元價值取向。鑒于國外學校體罰立法及我國學校實際,雖然我國教育部門早已明令禁止體罰,但多數學者并非一味專注于體罰的對策研究,而是一分為二地看待學校體罰的成敗得失,諸多學者更是提出要進行體罰立法。
三、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及今后
研究的重點 (一)要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
歷史上關于體罰的論述數不勝數,目前在這方面的論述也比較多,但實證方面的文章明顯不足。表現有四:一是實證調查的研究少,多進行理論演繹;二是實證調查的范圍狹小,僅限于教師、學生、家長。我國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基礎教育不僅是這三者的事,更是一種國家行為。為深入研究體罰的利弊,調查的對象還應多涉及政治、法學等領域,以便深入研究體罰的引起的社會效應。三是實證調查的問題設計不夠深入,多就事論事;多關注被體罰學生本身,而對未被體罰的學生的關注較少。學生被體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違反了紀律,危害了他人利益。對未被體罰的學生的研究,有利于體罰利弊的全面分析。四是對體罰的執行者——教師的分析不夠深入。在國家三令五申、嚴令禁止體罰學生的嚴峻形勢下,為何教師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體罰學生實有待于從社會、政治等多角度深入考查。但考慮到國家政策及教師對體罰學生的敏感性,這種調查會很困難。
體罰,與其說是一個教育問題,不如說是一個社會問題。在古代,體罰從來就不是一種違法行為。即使是現代,也有韓國、英國等國家重新恢復體罰。所以,是否體罰,與我們所處的時代關系更大。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實證研究,以探討在我們這個時代的體罰的合理性。
(二)要進一步擴大研究的范圍,不能僅囿于微觀層面
大多數的研究僅限于研究體罰對學生個體的效應,即微觀層面,而絕少涉及體罰對集體、社會的后果研究。我們知道,教育的作用不僅在于使個體個性化,更在于使個體社會化。當社會上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多,犯罪年齡呈現越來越小的趨勢時,我們應更多地考慮學校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三)要進一步加強對國外學校體罰立法的法理合理性研究
我國的體罰立法的不健全是整個國家法制不健全的一個側面,而體罰在為數不少的法制國家得以合法存在,且與公民的各種權利不相沖突,必有其深刻的歷史、法理根源。而這方面的研究,僅有吳亮于2008年發表于《比較教育研究》的《論美國公立中小學校懲戒權的司法監督》一篇。我們期待有更多關于國外學校體罰立法的法理合理性研究,以咨對我國的體罰研究有所借鑒。
總之,我國學校體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現實中仍然存在大量問題。一邊是教育部門三令五申,“禁止體罰學生”,一邊是教師我行我素,體罰學生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而且,在體罰事件被曝光后,對于事故的責任認定并無具體操作規則、賠償細則可依。所以,我國學校體罰研究的整體水平相對滯后的,尚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相關政府部門及學界須繼續加強學校體罰的研究,促進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4.
[2]羅曉露、俞國良.教師體罰行為:心理危害、歸因方式和對策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4):733-734.
[3]徐昕.為什么禁而不止——體罰與規訓的法經濟學視角[J].山東社會科學,2004,(12):73-78.
[4]徐琴.淺論心罰的成因、危害及對策[J].教育科學,2002,18(2):56-57.
[5]關世軍,高玉蘭.中小學教師體罰學生行為的根源和矯治[J].現代教育科學,2002,(6):38-40.
[6]陳啟剛.教育懲罰不可棄[J].中小學管理,2003,(4):14-17.
[7]蔡海龍.美國公立學校體罰的判例與法理——英格瑞罕訴萊特案的憲法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