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讀書觀形成并逐步穩定的關鍵時期,它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養成和社會適應性等都具有促進意義。通過對川內某理工高校圖書館學生借閱行為和借閱量的分析可知,大學生的信息渠道雖已日益多樣化,但高校大學生讀者仍然以到圖書館借閱作為利用圖書館的主要方式,同時也呈現出下降趨勢。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占大學生圖書總借閱量的62.87%,自然科學類圖書占總借閱量的比例為38.13%,文學類圖書高居圖書借閱排行首位,計算機與外語類圖書成為90后大學生學習利用最多的類別。這些規律對開展針對性的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閱讀特征;借閱規律;知識素養
中圖分類號:G4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211003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讀書觀形成并逐步穩定的關鍵時期,它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養成和社會適應性等都具有促進的意義。利用現代圖書館先進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對當代大學生課外讀書的特點和規律進行分析,從而能了解和掌握大學生在閱讀領域、學科、熱點和薄弱點等方面的興趣愛好和所具有的知識結構,這對于針對性地開展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就以川內某理工高校圖書館學生借閱行為和借閱量的分析,探究當前大學生的借閱規律和知識素養構成。
一、學生閱覽規律分析
本文分析數據樣本來源于川內某理工類大學圖書館。該校具有50多年的建校歷史,是川內一所知名的以理工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目前該校有各類在校大學生3萬多人,藏書約為160萬冊,讀者(主要是大學生)年均到館閱覽量約為157.6萬人次,外借文獻為60多萬冊次。
由于每一所高校的在校學生絕對數量差異很大,統計出的借閱量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在對借閱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時均進行了歸一化處理,以便保證數據的可比性。
為了反映當代大學生借閱傾向的規律,本文利用圖書館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統計分析了川內某理工高校圖書館2007年~2009年的讀者閱覽數據,閱覽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分析結果表明,雖然90后大學生的信息渠道已日益多樣化,但學生讀者生均年到館閱覽仍達到了58.10人次,平均每周1次以上。由此可見,高校大學生讀者利用圖書館的主要方式仍然以到館閱覽、借書為主,以每年40周在校時間計算,人均周到館頻率達1.45次以上。
但是,統計數據也顯示,隨著90后大學生逐漸成為大學學生主體,每年生均到館閱覽次數卻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2009年比2007年下降了22.96%。與此同時,在網絡日益發達,數字化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大學生讀書的渠道更加多樣化,網絡傳媒、音像制品等新型讀書方式正成為其新的選擇。據2009年10月的一項調查,現代大學生通過網絡媒體讀書的比例已達38%[1]。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隨著科技發展,文獻信息的出版量急速增加和豐富,各大學圖書館用于信息資源建設的投入前所未有地增加,圖書館信息資源也日益豐富,讀者在圖書館可以獲得十分豐富多樣的各方面信息。
第二,高校連續幾年快速擴招,在校讀者人數逐年增加,導致讀者群體的主體(本專科學生)大幅度增加,圖書館的讀者規模不斷擴大,到館學生人數自然有較大增幅,使得生均到館人次維持在較高水平。
第三,近年來,隨著大學新館建設的展開和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改革,便捷、高效、人性化的良好的學習氛圍吸引了大量學生涌向圖書館學習。
第四,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當代大學生必須不斷主動擴大自己的知識取向,完善知識結構,全面提高素質,圖書館為這一需求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源泉,因此,大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第五,當前大學生成長環境和思想觀念具有明顯的信息時代特征,他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方式和行為習慣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新興的網絡媒體越來越多地成為他們閱讀的重要渠道,從而導致人均到館閱讀次數的不斷下降。
二、圖書借閱規律分析
為了反映90后大學生的讀書傾向,我們利用該大學的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按學科統計了數據樣本中2007年~2009年大學生讀者的外借圖書數據,其中統計了數據樣本中各學科門類的前十位借閱排行榜(見表2)。
統計顯示,借閱量最多的十大學科門類占全部借閱圖書的95%以上。90后大學生借閱圖書顯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一)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占總閱讀量的比例高達62.87%
當前大學生在借閱最多的十大學科領域中,借閱文學、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歷史地理、哲學、政治學和藝術的圖書占總借閱量的62.87%。這一數據表明,90后大學生的讀書興趣在人文社科類知識結構上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劉金玲(2007)對同一所大學的研究表明,文科學生借閱社會科學圖書占其總借閱量的85.83%,而理科學生借閱社會科學圖書也占到總借閱量的50.09%[4]。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社會需求和個人愛好的影響外,文理知識的通用性和可閱讀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人文社會科學雖也有專業知識性,但大多可以用語言、常識甚至是形象思維去理解,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廣泛的聯系和實用價值,這使得學生接受文科知識相對容易一些。可以說,實用、易學、易懂和愛好造就了90大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龐大的閱讀需求。這既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一貫重視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傳統,同時反映了現代大學生為適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日益相互交融、互相滲透、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也適應了社會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自然科學類圖書占總閱讀量比例為37.13%
當前大學生在借閱最多的十大學科領域中,借閱工業技術(絕大部分是計算機科學)、數理化和該學校傳統專業學科地球科學領域的圖書占總閱讀量的比例為37.13%,明顯低于人文社會科學圖書的比例。上述研究還表明,文科學生借閱自然科學圖書僅占其總借閱量的14.17%,而理科學生借閱自然科學圖書也只占其總借閱量的49.91%。
從人的知識積累規律來看,各類自然科學對專業基礎的要求普遍較高。要學習高等數學,必須具備算術、初等數學的知識,要看懂材料科學的內容,最起碼要具備基本的化學和材料科學基礎知識。因此,文科的學生借閱自然科學的圖書學習起來就會存在困難和心理障礙,即使是理科學生要看專業以外的其他學科圖書也非常吃力,這就抑制大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廣泛涉獵。
(三)文學類圖書高居閱讀排行首位
這一統計結果得到許多調查分析成果的印證,是高校大學生的共性特征。文學類圖書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文學作品因通俗易懂、文理皆宜和休閑娛樂而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據調查,有31%的大學生因興趣愛好而閱讀文學作品,更有高達45%學生出于消遣娛樂而閱讀文學類作品,而每天閱讀文學作品一次以上的大學生達77%[1]。
(四)計算機與外語類圖書成為90后大學生學習利用最多的類別
在與大學生課程學習有關的閱讀中,不管是文科學生還是理科學生,借閱最多的自然科學類圖書是工業技術中的計算機科學方面類圖書和語言類圖書中的英語學習類圖書,這與現代社會要求非常吻合。近些年來,絕大多數高校把大學生通過四、六級英語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作為畢業或獲得學位的必備條件之一,相當多的用人單位也把這作為招聘應屆畢業生的入門門坎,不管你學的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必須具備基本的英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因此,計算機和外語類圖書成為現代大學生借閱最多的兩類圖書。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大學生的讀書借閱規律可以看出,大學生興趣愛好和文化知識修養構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群體特征。研究和分析這些特征,對于掌握大學生學習行為習慣,有針對性地開展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應充分發揮高校的教育職能優勢,在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和教學教法改革等方面加強對大學生學習方法和閱讀內容的引導,使大學生在廣泛而高質量的閱讀中夯實知識基礎、拓展知識視野、拓寬專業方向、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加強大學生課外學習的組織和輔導,通過讀書會、好書推薦、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群體活動,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雖然大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表現出濃烈興趣,但休閑性、實用主義色彩也十分突出。應該有目的地組織推薦文學經典、經濟知識系列、管理知識系列、歷史知識系列、國情知識系列等系統的讀書目錄,指導學生提高閱讀品味,增強讀書質量,提高學習水平。
再次,應發揮高校人才優勢,有針對性地組織編寫出版一批各學科門類普及型、通俗易懂書籍。這類圖書雖然對專業人士也許淺顯平淡,但對于降低專業知識學習門檻,激發閱讀興趣,推廣普及科普知識,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建國,季龍明.大學生讀書觀現狀調查報告.山東省團校學報[J],2010,(2):26-28,42.
[2]楊冬.談談文科學生的讀書與寫作.高教研究與實踐[J],2002,(1):14-17.
[3]顧鋆文.大學生借閱規律研究.大學圖書館學報[J],1996,14(2):66-67.
[4]劉金玲.葉艷鳴.文理大學生借閱傾向的差異性分析[J].圖書館雜志,2007,(3):29-33.
[5]任麗江,史寶珍.從我校學生借閱規律看圖書館教育職能[J].圖書館,1998,(3):30-32.
[6]周清華.從借閱數據分析讀者的閱讀特點.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J],2005,(2):65-67.
[7]黃海燕,李建軍.關于“90后”大學生學習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0(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