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利用網絡結社和勾聯所結成的“網絡幫派”正在成為引發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徑。其中,網絡幫派有其明顯的群體特征:等級性和管理的完整性、網絡糾集的快捷性和群體犯罪的瘋狂性。其中網絡公會成為青少年網絡幫派的新形式,極易培養青少年的幫派意識,并誘發青少年結幫犯罪。網絡幫派犯罪不僅因其便捷和突發性而使犯罪防治更加困難,而且它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理,損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應針對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形成的青少年自身、社會和法律原因,加強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導,加強網絡監管,完善立法和加強司法干預等。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幫派;網絡犯罪;青少年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4.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206606
近年來,青少年利用網絡結社、勾聯犯罪的案件時有發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這些虛擬結社使青少年往往游離于現實和虛擬社會之間,扭曲青少年的人格,腐蝕青少年的靈魂,通過控制和組織,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集體違法犯罪活動中步入人生歧途。更為重要的是,“網絡幫派”往往通過QQ、聊天室等網絡媒介集結幫派,實質上它已經具備了現實社會中幫派組織的特征,對我國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成長產生了極大的危害和隱患,甚至讓不少只能算作不良少年的孩子變成了面目猙獰的“幫派打手”。可以說,“網上幫派”正在成為引發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徑。 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青少年網絡幫派的規模與類型
特征 從目前青少年網絡結社或者網絡幫派意識現狀不難發現,青少年特有的渴望受到關注、英雄主義情節、小團伙意識、哥們義氣推動著青少年網絡幫派的形成和發展,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不斷擴張蔓延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類似的青少年網絡組織已達數百個之多,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網絡幫派”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均會得到數萬條有關青少年網絡幫派有關的數據。在日前不斷受到公眾關注的青少年網絡幫派發展中,其以下特點值得關注。
(一)森嚴的等級體系和完整的管理體系
青少年網絡幫派一般均設立了明確的“幫規”和嚴密的等級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既契合了青少年叛逆、憤青的特點,同時又引進了他們從各種渠道獲悉的“江湖規矩”。在某種程度上講,這種嚴密的等級制度和幫規既強化了青少年團體成員之間的認同,又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青少年之間相互認可、相互抱團的需求。例如,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偵破的“菜刀隊”少年搶劫犯罪團伙,其成員均是十五六歲的初中生,這伙人先在網上拉幫形成組織,然后在網下實施斗毆搶劫等犯罪活動。這個名為“菜刀隊”的青少年搶劫犯罪團伙共有5名主要成員,都是初中生,他們平日喜歡上網,在網上結成團伙,通過QQ聯系決定作案時間、地點及對象。他們每個人的網名都含有“菜刀隊”,如“菜刀隊(樊)、菜刀隊(帆)”等。[1]無獨有偶,自2003年10月起,四川省達縣公安局破獲的“洪興幫”、“東興幫”和“血腥幫”等網上幫派,都是由一些14歲到20歲的社會閑散青少年發起,利用QQ聊天軟件建立起各自的網絡黑社會組織,逐漸網絡了達城各中學的一些在校學生(包括一些重點中學和民辦學校的學生),甚至發展到周邊縣市的一些學校。[2]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數在校青少年學生大部分了解或者知道這些網絡幫派的一些事實,網絡幫派在有些地方甚至幾乎遍及每一所中學,他們成為一些不明真相的學生羨慕的對象甚至是崇拜偶像。許多學生在和同學發生口角等矛盾后,就會請來幫派成員幫忙解決問題,這被認為是一種很完美、很有面子的解決問題方式,而不是尋求家長、老師的幫助。這一現象既是由于青少年特殊成長時期的生理心理原因導致,另一方面也與學校、家庭的教育有較大關系,值得有關部門予以重視。
(二)從傳統小團伙集群違法向網絡組織化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組織已經從傳統的小范圍糾合,演變到網上一呼百應,實現了網上吸納擴展、網下深化聯絡和網上交流思想需求、網下共同實施行為的虛實整合,使犯罪行為的參與人數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擴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網絡幫派中,盡管并不是都具備嚴密的“幫規”,但只要有成員受到“欺負”或者與其他人發生矛盾時,只要其通過網絡幫派“首領”發帖求助,便會有至少數十人予以響應前往約定地點打架,最多時甚至可能有上百人參與。例如,甘肅省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開庭審理了一起青少年團伙犯罪案件,首批受審的17名青少年都是“85后”,涉嫌故意傷害、搶劫、尋釁滋事、敲詐勒索等4項罪名。警方偵查表明,這群青少年以網吧為營,利用聊天軟件QQ的群功能組建“三聯幫”。通過QQ群發布“幫規”,要求群成員聽命于“幫主”調遣,參與打架、搶劫等。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初,在“幫主”的帶領下,“三聯幫”成員先后多次與另一幫“派”成員發生打斗,致多人受傷;“三聯幫”成員還進行搶劫,并將搶來的手機賣掉獲利。他們還伙同他人到一俱樂部多次強行索要“保護費”。[3]
(三)青少年網絡幫派極易誘發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這一時期自控能力普遍偏差,在違法犯罪的僥幸心理的支配下,加之哥們義氣的鼓動,極易誘發違法犯罪。因此,“網上幫派”違法犯罪往往帶有很大程度的瘋狂性,在團伙中參與偷竊、搶劫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僥幸心理便得到強化,為滿足吃喝上網等需要從而對物質享受產生了貪得無厭的欲求,往往進行連續性犯罪,而且犯罪故意的突發性和犯罪手段殘忍性都比較突出。例如,“網上幫派”成員一般只要受到某種影響和刺激,如和別人的幾句爭吵,或‘幫主’一個電話,一時沖動,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發犯罪不計后果,從而釀成惡性犯罪。另一方面,網絡幫派所誘發的青少年犯罪也具有傳統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其犯罪模式某些部分均是模擬網絡游戲或者影視的犯罪場面。如前所述,從報刊影視上學到的反偵查手段被頻頻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顯的成人化、智能化特征。在盲目沖動之下,為了追求享受,為了哥們兒義氣,或者報復他人,乃至尋求刺激,青少年網絡幫派已漸漸呈現出帶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的雛形。
二、對青少年網絡幫派的新形式
——網絡游戲公會的刑法檢視 網絡游戲公會是建立在網絡游戲的基礎上,按照游戲內容設定,由游戲內自由玩家自發組建的玩家組織。由于網絡游戲公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備了網絡幫派的某些特質,并且成為導致青少年上網成癮、誘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應當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警覺。
網絡游戲公會的發展現狀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可以促進青少年之間的相互交流,具有防止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形成的作用;另一方面,團幫意識的成長又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誘因。在有關青少年與游戲公會的調查中,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發現在回答網絡游戲相關問題的3323名青少年網民中,共有3140名青少年網民對“是否參加過網絡游戲公會”做出了回答。其中,“參加過網絡游戲公會”的共有682人,占青少年網民的21.7%。在以“玩網絡游戲為主要上網目的”的網癮青少年中,38.1%“參加過網絡游戲公會”,而在非網癮青少年中,只有17.7%的人參加過。并且,在“參加過網絡游戲公會”的網癮青少年中,有72.0%的認為“參加網絡游戲公會后,上網時間增加”,而“參加過網絡游戲公會”的非網癮青少年中,這一比例為52.0%。[4]由此可見,為了延伸青少年在虛擬環境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多數網民更加傾向于參加網絡游戲公會,并且無論對于網癮青少年還是非網癮青少年,參加網絡游戲公會均會延長他們的上網時間,并且對網癮青少年影響更大。
資料來源: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9)》因此,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游戲公會某種程度上具有潛在的青少年犯罪誘發效應。與網絡幫派相類似,網絡游戲公會一般都設有嚴密的等級組織。以珈藍公會為例,其主要構成包括公會會長,公會內閣,公會副會長;分會會長,分會內閣,分會副會長;軍團長;各盟(隊)盟主(隊長),各盟(隊)副盟主(副隊長),成員。[5]同時,網絡游戲公會往往也設有嚴密的會規,例如六道輪回網游公會禁忌:兄弟有難,袖手旁觀;扭曲是非,挑撥離間。外交原則:有怨必報,不懼怕與任何家族以及公會矛盾紛爭。[6]如果說上面一些規定過于原則,而下面的會規則表明了游戲公會嚴密的團幫意識:“當會員在游戲中受到敵對陣營的騷擾而無法完成任務時,其他會員須無條件支援;公會組織的活動,比如開會、集體活動,要求全體公會成員盡量參加;公會成員必須加入QQ特定群體,每月需至論壇簽到一次”,“公會的論壇你必須經常上,公會在網絡游戲中的任務,指定的會員必須去完成。如果有會員在游戲中遭遇其他公會的人欺負,在附近的會員得立刻趕去支援。” [7]
不難發現,網上游戲公會的組織形態和會規,往往會讓這些公會成員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團幫意識,并驅使他們為共同的利益去奮斗。受到團幫意識影響的青年人,會以團幫的利益為上。在他們的眼里,世界只分為兩塊,團幫內和團幫外。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們很自然地就會把人分為朋友和敵人。這樣一來,這些未成年人就會順理成章地認為,朋友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敵人,所以無論是否和這個朋友相識,只要是這個團幫內的,就應為朋友“出頭”。[7]更為嚴重的是,不少青少年通過注冊“公會”的形式,聚集成較為固定的團伙,這些人平時在網上一起“攻城掠地”,由陌生變為熟悉,網下結成不良團伙。出于團伙自身利益或是解決矛盾的考慮,往往會組織起來實施犯罪。例如,17歲的小許畢業后賦閑在家。平時酷愛玩網絡游戲的他,加入了“游戲公會”“天龍堂”(化名),收到了同為公會會員的陳某發來的信息,稱“越海堂”(化名)公會的符某出事了,要小許出頭幫忙打架。出于面子和義氣,小許不但答應了“助拳”的要求,更是積極地幫忙叫起了人,事后被公安機關逮捕。[8]
三、青少年網絡幫派的現實危害性
網絡幫派不僅異化人的思想、腐蝕人的靈魂,更為主要的是,它控制并組織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集體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已經明顯帶有黑社會的性質;而且,利用互聯網作為動員和組織的工具,會比其他工具更快捷,對青少年會更具有誘惑性,如果稍一忽視,那網絡幫派就極有可能迅速“發展壯大”,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鏟除網絡幫派這顆毒瘤刻不容緩。[9] 概括起來講,網絡幫派主要有以下危害:
第一,實施犯罪更加便捷,刺激了青少年犯罪的多發態勢。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速度上具有高效的便捷性,而且受眾范圍較廣。在某些青少年網絡幫派組織中,一個QQ或者一個留言即可以在成百上千的成員中產生影響。前文所提到的 “鬼飄堂”、“尊龍名社”等網絡幫派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便往往是通過網絡發帖,然后糾結成員迅速實施違法犯罪,這就極大地提高了此類犯罪行為的便捷性。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青少年心理、生理各方面發展尚不成熟,極易沖動,由此網絡的開放性和便捷性便極易導致青少年可能僅僅因為一個QQ招呼就組成團伙,并致群體犯罪多發。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講,網絡的便捷性尤其是網絡QQ群等交友工具的發展,在促進青少年團幫意識成長的同時也惡化了青少年的犯罪態勢,這不得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第二,網絡幫派的組織化使得青少年犯罪的防治更加困難。客觀地講,受網絡虛擬性的影響,青少年網絡幫派與現實社會中的幫派不同,其組織聯系都是通過QQ、網站發帖保持聯系,除了少數骨干成員之外,幫派“首領”與成員之間基本很少甚至沒有過當面交流。即使在組織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也是由幫派“首領”通過發帖指揮。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是開放的空間,網絡幫派一般很容易就可以設立自己的QQ群或者網站,其中關于內部管理機構、分支機構、幫規戒律在網絡上一目了然。可以說,網絡幫派對于內部組織的管理,已經完全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的有機結合,使其更加容易控制青少年,這也就在某種程度上為相關案件的偵破帶來了更多困難。
第三,網絡幫派對青少年的嚴格管控,使他們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和哥們義氣中難以自拔,嚴重影響了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發展。在社會化過程中,青少年要不斷地內化社會道德和社會規范,并遵循這些規范參與社會生活。在這一過程中,青少年的社會化的實現要經過從他律階段到自律階段的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發展變化。在某些情況下,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出現中斷,就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導致犯罪。[10]以虛擬化為主要特征的網絡幫派,同其他青少年網絡犯罪一樣,由于缺乏傳統的真實社會中的有效約束機制,導致青少年傳統的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在網絡空間被不自覺地弱化。可以說,青少年長期身陷于網絡幫派將會嚴重中斷其正常的社會化過程,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的正常發展。
四、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防治的
體系化對策 針對日益嚴峻的青少年網絡犯罪態勢,世界上的立法或者司法,都在積極地探索網絡空間中的網絡預防管理辦法,很多國家已經確定了固有的治理規則,或者在司法上有所實踐和嘗試。筆者認為,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涉及社會、學校、家庭以及青少年個體等多個層面的因素。因此,預防和控制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應當構建預防為主、打防結合、標本兼治的綜合防控體系。
(一)基礎性反思: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的誘因解讀
已如前述,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問題日益嚴重,目前迫切需要社會職能部門及刑法理論予以關注,并提供可行性的應對措施。在此之前,筆者擬對誘發目前網絡幫派犯罪的原因予以審慎解讀,以期為進一步提出體系化的綜合治理對策提供準確的打擊“目標”與理論依據。
需要強調的是,犯罪原因總是社會、生理與個人的多種因素的綜合,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的出現、發展,既與網絡淵源極深,又不僅僅限于網絡自身。換言之,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的產生不是偶然的,網絡惡的一面的過度張揚既有互聯網發展這樣的外部環境保證,又有青少年自身特點的制約,以及社會、法律多方面的原因。
1.青少年自身原因: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
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形成階段,分析、判斷能力不成熟,獨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經濟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誘惑與判斷正誤、是非的能力相對低下,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被復雜現象所困擾。即使對于一些行為,自己能夠察覺自身的行為欠妥,但在“哥們意氣”、“兩肋插刀”、“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片面思想的支配下,也容易感情、意氣用事,不計后果,將錯就錯。網絡幫派的出現和發展正是迎合了青少年這一時期的叛逆心理,符合青少年這一時期的集群心理和“哥們情節”,使青少年往往為此走向犯罪。
2.社會原因:學校與家庭教育不濟
過度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在現階段已然存在,導致部分青少年學生易于成為學校教育的“盲點”,即某些學校中所謂的“差生”。這就導致青少年在現實中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極大受損,而這一自信心和自尊心卻可以在網絡幫派中重新找到,這使得很多“差生”青少年完全沉浸在網絡幫派的“兄弟情深”之中。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某些學校對對所謂“差生”的教育忽視,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他們成為網絡幫派犯罪的主體。另一方面,家庭關愛的缺失也是誘發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逐漸增加的原因。在網絡背景下,青少年與網絡的關系給家庭教育帶來了新的難題。在某些家庭中,由于家長教育不當,或者疏于教育,使得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無法對網絡成員進行正確的角色判斷,如果家長不爭取進行引導,則可能誘發青少年加入網絡幫派尋求自我解決之道。
3.法律原因:網絡監管及相關法規滯后
面對洶涌澎湃的網絡違規和犯罪行為,目前的網絡監管及法律應對日益捉襟見肘。法律總是滯后于社會發展,對于貌似新型的網絡幫派犯罪行為,現有立法普遍缺乏明確的規范性評價體系。而且,即使可以通過法律理論研究的更新與刑法解釋的跟進來擴張傳統立法的適用范圍,而網絡的虛擬性和復雜性也對司法機關的司法實踐提出很高的挑戰。因為對于青少年網絡幫派的定性,公安機關自然不能因為其具備集群犯罪的可能就將其認定為非法,此外,對于諸多網絡行為的立法與司法定性都是有待探討的。
(二)我國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治理的對策
防控和治理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應當從一般網絡犯罪的誘發機制著手,減少網絡及網絡幫派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同時從學校、家庭等處著手為青少年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誠如有學者指出:“犯罪控制應當立足于對引發行為人犯罪的外在因素與關系的干預上,通過干預引發犯罪的外在因素與關系,使行為人失去實施犯罪的外在根據而形成具體人不實施犯罪的外在根據從而控制犯罪。”[11]這種犯罪控制模式亦可用于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的防止與司法干預。
1.做好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和引導
學校和家庭是青少年主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因此,發揮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導功能是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的首要措施。學校應當重視對學生精神和心理的教育和關懷,尤其注重對青少年網絡學習的教育與引導。同時,防治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還應增強家長對青少年的教育力度,運用適當的方法引導子女培養科學合理的學習習慣,重視家長與子女的交流內容與交流方法。尤其在當前網絡時代,家長應合理控制青少年的上網時間,對于青少年在網絡空間中遇到的難題應盡力幫助解決。此外,對于社會上存在的部分“問題家庭”,社會對此應予以重點關注,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成長和學習環境。
2.加強網絡管理及監控
網絡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是相互共存的,防控和治理網絡幫派犯罪的最優路徑,則是在其演變為犯罪之前,在違法階段就予以徹底根除。目前,我國頒布的一系列有關互聯網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中,不乏存在一系列制裁網絡違法行為的規定。這些規定彌補了刑事立法應對網絡犯罪的滯后與不足。因此,在刑事立法完善前,完全可以充分依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加強對網絡違規和越軌行為的治理力度。相關部門應努力加強對新建網站的管理和對網站發布信息的技術監控,對非法交友網站、非法網絡游戲公會等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站進行及時警告和處理。
3.刑事立法與司法對策
在當今網絡信息化時代,愈演愈烈的網絡犯罪對傳統刑法理論研究乃至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帶來極大挑戰。盡管通過適度的刑法擴張解釋,可以對某些網絡犯罪行為予以刑法評價,通過變通手段使司法實踐中遇到的諸多網絡犯罪得到解決。但是,現階段專門針對網絡犯罪甚至是網絡違法的立法明顯偏少,這就需要刑事立法做好充足的準備。當然,單純從防控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來講,無須專門啟動刑事立法程序提供解決路徑,而是可以依靠刑事司法予以科學合理地防治。刑事司法面對當前的青少年網絡幫派犯罪,應明確教育優先于懲罰、預防優先于打擊的司法政策,盡可能地對相關青少年犯罪人采取挽救措施。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可以對這些青少年過度司法“縱容”,甚至違反采取“以罰代刑”的處置方法,而是應當通過青少年法庭對此類網絡幫派犯罪采取特殊的符合青少年自身特征的司法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澤成.警惕網絡黑幫成誘發青少年犯罪新溫床[N].新民晚報,2005-12-24(07).
[2]羅烽,烈張文.17歲少年統率網絡“黑幫”幫眾達近千之多[EB/OL].(2004-06-04)[2011-10-29].http://news.qq.com/a/20040604/000104.htm.
[3]宋長青.警惕青少年網絡結伙犯罪[N].大眾日報,2010-10-27(009).
[4]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9)[Z].(2010-01-16)[2011-11-03].http://game.163.com/10/0203/17/5UK7EGU700313MMT.html.
[5]風炎.網絡游戲公會管理員培訓教程[R/OL].(2010-7-16)[2011-11-03].http://kenjio.blog.sohu.com/51357160.html.
[6]佚名.六道輪回網絡游戲公會[R/OL].(2010-07-15)[2011-11-03].http://club.kok3.ztgame.com/index.php/Index/unionspace/id/382.
[7]鄭成福.網絡游戲公會頻誘青少年犯罪[N].上海法治報,2006-10-09(1).
[8]李玉德.網絡游戲公會致青少年犯罪[EB/OL].(2010-7-15)[2011-10-27].http://old.jfdaily.com/gb/jfxww/xlbk/shfzb/node6965/node6966/userobject1ai1464718.html.
[9]吳應海.決不能讓“網絡黑幫”毒害青少年[EB/OL].(2010-08-23)[2011-10-27].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127047/node127220/node127251/userobject1ai1154326.html.
[10]陳晨.青少年網了傷害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127.
[11]翟中東.犯罪控制——動態平衡論的見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