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語委一再要求使用規范漢字,但是漢字俗用現象卻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俗字的存在有著一定的理據性。這種理據性表現在很多俗字的書寫是根據字義的暗示變換偏旁而成,屬于一種對漢字構形的新的解釋。合理的、被人們接受的俗字字釋是漢字形義學的歷史觀點的體現。
關鍵詞:正字;俗字;理據性;俗字俗用
中圖分類號:H1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207204
一、引言
俗字是“異體字的一種,一般是指常能見到的、在手頭上用的,大都能認識的非規范用字”[1],是流行于民間、在人民群眾中間普遍流行、而又沒被官方承認的字,和正字相對。俗字也是一種文字符號,一經使用就成了一種書面符號。人們在使用和閱讀文字時,有一種人為的規范化過程。文字符號規范的更新,意味著相應的閱讀習慣的隨之建立。閱讀習慣的形成與人類的所有習慣的形成一樣,是需要反復適應、逐步加強和鞏固的,它來自于一定形式之下的不斷重復,是人們的閱讀行為對這一階段書面語言符號的使用意義產生的越來越強的習慣性依賴。而書面語言符號的使用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交流方式的更趨多樣化,與人類的語言一樣在逐漸更新變化的,這部分新的、自發使用的以及變化了的書面語言符號必須有一個逐漸使用的過程。
俗字相對正字來說,是對一種符號的改變。寫字的人用俗字寫出的內容也是為了看的人能夠領會所表達的信息,否則寫字人的目的就達不到。這樣在寫字的時候,該怎么寫,寫字人會根據自己的認識,根據在場的情境,在內心有一番衡量。當識讀的人和俗寫的人之間達成一種默契時,用俗字來記錄一種語言就暢通無阻了,俗字也就形成了。當然,這種默契的達成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漢字系統內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種種原因。其中理據性是最根本的方面。
二、俗字的理據性
漢字的理據性一般是從構形的角度來說的,漢字的構形理據即構字法,是指一個字按照什么原則組成的。漢字構造理據理論,傳統上是六書說,主要研究漢字的最初產生方式,以求得形音義的原始統一。漢字是發展變化著的,這種發展變化也包括我們對漢字構形理據理解上的變化。“原初漢字是以它所記錄的詞義作為構形理據的,形義統一是它的主要制符原則。”[2]是漢字的構形只是象征的,而非寫實性的,漢字形體對事物或現象的描繪,大都只是輪廓;況且,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的形體與意義都發生了變化。漢字由象形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發展為不象形的隸書、楷書,致使一些字的原初形體已不易考辨;經籍用字的假借、詞義的引申都不斷地破壞著原初漢字的形義統一規律,造成了漢字的形義脫節。由于漢字使用者以形別義的識字心理,人們在識讀形義已經脫節、字源難以考辨的字形時,仍然試圖去解釋其形義關系,這就難免造成對字源的偏離。由于漢字是構意體系,構形理據具有可解釋性,因而當偏離字源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時,便很容易得到當代漢字使用者接受,形成通俗字釋,這種字形演變后根據新的情況對字形做出的新的解釋,又稱作當代字釋。
形聲字在漢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我們就以形聲字為代表來談一下俗字的理據性。“現代漢字中占多數的仍是形聲字,但現代漢字學不是根據六書意義上的原始理據來認定形聲字的,而是根據形符和聲符的現代含義和讀音來確定其理據的。因此共時的形體理據而非歷時的字源理據,是區別古現代漢字構造方式理論的標準。”[3]春秋時期開始形聲字就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具有了很強的表現能力。到了《說文解字》中的9353個漢字里面,形聲字占了80%以上,現代漢字中有90%都屬于形聲字。形聲字造字能力的強大表現在:同一個形旁和不同的聲旁結合,可以構成許多意義相關的字,同一個聲旁和不同的形旁結合,又可以構成許多聲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不同的字。人們在俗寫的時候,有意無意地遵循著形聲制的習慣,除了一些草書楷化字外,就是將非形聲字變成形聲字或者將形聲字變成表意表音更明顯的形聲字來代替。本文就用形聲制的字來說明俗字針對正字其理據性是怎樣體現的。具體情況如下:
(一)改換聲符
1.音同替換
音同替換,即替換字和被替換字同音。正字如:籬、犁、褥、遇、源、瘟、廈;俗字如:竻、牞、礻 入、迂、沅、、
2.音近替換
音近替換,即替換字和被替換字音近。正字如爆、寨、樓、播、廁、藏、釀;俗字如:火 卜、、、抪、、、
3.音異替換
由于年代久遠,造字之初的古音聲符到現代社會已經發生變化,用現代讀音的字代替已經不能表音的聲符。如播,聲旁番,現代常見的讀音為fān,另外在地名番禺中讀音為pān,而“播”字音為bō,即聲旁番已經不能起表音的作用。其實番還有一個古義的讀音為bō,《爾雅·釋訓》:“番番,勇也。”但這個字義的詞已經被淘汰,皮之不存,毛將附焉,那么表示這種意義的讀音自然也就被人遺忘了。從省聲角度看,聲符和整字音同,但不考慮省聲因素,單從聲符構件的現代讀音來看,則已經不能表音。
替換字和整字的現代讀音相同。正字如灌、瞎、填、穩、耀、癤、瞅;俗字如浂、、、、、、
替換字和整字的現代讀音相近。正字如壤、律、影、勤、攤、癬、撤、;俗字如圵、、、、、、
(二)改換意符
正字如倦、徑、題、坯、紙、整、潢;俗字如惓、逕、、、、、璜
這類俗字替換原字意符的部分大部分能表意,如“整”字。《說文·攴部》:“整,齊也。從攴,從束,從正,正亦聲。”但俗字將“敕”的表意部分換成了“大”字。其實,“大”的東西自然很“完整”,所以俗字形“”也可以說從大,從正,正亦聲。基本保留了原字的構造理據。
(三)完全新造形聲字
正字:韭、椒、越、警、瓣、臀、鞭;俗字如艽、茭、迌、、、、炞
這里的正字可能為形聲字,也可能不是形聲字。
此類俗字所更換的意符或聲符因與原正字的意或音基本上相切合,故大都保持了一定的構形理據。
三、俗字俗用現象
(一)生活中的俗用字舉例
生活中一些屬于同形字的俗用現象是很普遍的。下面列舉的都是一些在很正規的場合下出現的一些俗字,正規場合下的俗用,也充分說明了俗字的理據性特點。
1.電影字幕
香港電影《墨斗先生》字幕“幪面賊”,正確書寫應該為“蒙面賊”。“蒙”的意思為“遮蓋”。而“幪”的字典意思是:
幪méng [幈幪] ①古代稱帳幕之類覆蓋用的東西。在旁叫幈,在上叫幪。②〈書〉庇護。
“幪面賊”之“幪”和“幈幪”之“幪”為同形字。同形的基礎是人們認為蒙面要用“巾”類物體的。
2.廣告
正規的媒體廣告,有時也有俗字出現。如:
娗好——挺(法國生產的豐乳產品,意譯為“挺好”,在電視、報紙廣告卻刊印為“娗好”,著名女演員陳好作為產品的形象代言人)
娗 ①《說文·女部》:娗,女出病也。桂馥義證:女婦下病,陰娗。②長而美。《廣韻·青韻》:娗,好貌。又《迴韻》:娗,長好貌。
無論哪個意思都說明一個問題,廣告中的字是一種根據意思的俗寫,與古字“娗”只是同形字而已。在廣告所營造的特殊氛圍里,將原字改為“女”旁也許能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產品本身就是女性用品,“女”旁本來有美好的意思,在這里讓人感覺這種產品效果一定很好,從而達到廣告本身所宣傳的效果:“做女人挺好”。
貝恩傢俬——應為“家私”或“傢私”(CCTV8上的一個廣告,代言人為香港演員關之琳)
在規范的漢語詞匯里,家私是指家產或家事,不作家具解,但是因為家私是由人做的和供人使用的,所以加上義旁“亻”旁而成“傢俬”了。
3.醫藥制劑名稱
剋疝靈(國藥準字Z15020833,呼倫貝爾哈慈制藥廠)
“剋”是“克”的異體字,現在已廢。但在這種藥名中采用異體字,大概是想通過這個字形表達藥的效果吧。“剋”字是在“克”的字形上加個“刂”旁,“剋疝靈”是主治疝病的一種藥。疝病是指某一臟器通過周圍組織較薄弱的地方而隆起。這種藥的作用就是要讓“隆起”的部分恢復下去,藥名想表達的意思是藥效顯著,“就像刀一樣將隆起的部分削平”。
4.名人名字
而人名用字當中也有一俗寫字的,如:文化名人錢杏邨(村)、作家三毛原名陳喆(哲)、中央廣播電視臺播音員雅堃(坤)、電影演員牛犇(奔)、前任國家總理朱镕基(熔),等等。起名字的時候,對字形是很講究的,如果異體字被正體字替換,不但產生歧義甚至改變地名或人名的原有含義,所以應酌情保留異體字,也就是說一些異體字還是有其生存的必要性。
當然還有其他場合,在此不一一例舉。
(二)俗字俗用的原因分析
1.文化傳承方面的影響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含義是比較寬泛的,它是指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所創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一切“人化”的事物。
漢字構形本身所透露的文化信息隨處可見。南京市有報紙“南亰晨報”、飯店“天亰大飯店”,“京”都寫成了“亰”字。南京是歷史古都,在歷史上和北京相對,早有“南京”之名。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于咸豐二年(公元1853年)二月初十,太平軍攻占南京,同年在此定都,并將南京改名“天京”。“亰”的字形歷史是很悠久的,“南亰”和“天亰”字樣,只是一種歷史遺留。看字典中對“亰”字的解釋:
“亰”,同“京”。《康熙字典·亠部》:“亰字《字匯》不載,韻書無考,《正韻·十一先》收原,邍,亦闕亰。《正字通》強增以為亰即原字,不知京、亰古通假。
雖說“亰”字一直不是通行字,但比原字“京”繁復,適合書法字體均齊、茂密的書寫特點,又因為南京這座城市的獨特原因,寫到“京”字的場合很多,所以招牌用字時被書寫的頻率也是很高。而在其他地方見到“亰”的字形則很少。
“佩”與“珮”是一對異體字,《說文·人部》說 “佩”俗作“珮”。《玉篇》亦收“珮”為“佩”之異體。現在已經廢“珮”留“佩”,但在人名用字中照樣見到“珮”字。無法杜絕這種異體字現象,其實跟這個字所透露出的文化意義有關,跟玉在現代社會的價值、玉文化的深層積淀在人們潛意識中的折射有關。古語云“古之君子必佩玉”,亦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現在街面上常常看到“裝潢”和“裝璜”的混用,其中“裝潢”才是正確的用法,“潢”意為一種染紙的行為,引申為裝飾,而“璜”為名詞,表示一種半璧形的玉。很顯然,“裝璜”的普遍被運用,也是受了玉文化的影響。
2.舊詞在現代社會已被淘汰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它突破了有聲語言的時間和空間局限性,對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而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語言的發展也就決定了一些記錄語言的字詞的生命力。
詞匯系統的發展變化包括新詞的產生和舊詞的消亡,舊詞的消亡使有些字變得冷僻或廢棄不用,這是同形字出現的基礎。如:
苳dōng草名。《說文·艸部》:“苳,艸也。”王筠句讀:“《類篇》引陸詞曰:‘苣苳,冬生。’”
“苳”字所記錄的詞義“苣苳”,在現代漢語中,至少在日常的普通用詞中已經不復存在,所以當“苳”字作為“姓董”之“董”字的俗寫字出現時,也不會引起用字的混亂。
3.詞語的替換
另外詞匯系統的發展變化還包括詞語的替換,詞語的替換指用一個詞代替另一個詞指稱現實現象,而所指稱現實現象并沒有發生變化。產生詞語替換現象的主要因素就是語言系統內部的原因,如古代漢語的單音節詞變成了今天的雙音節詞,如:
竻lè①竹根。②方言,竹上的刺。
“竻”的今義已經用雙音節詞“竹根”或“竹刺”來代替,所以當“籬”的俗寫字形同“竻”字同形時,也不會引起用字的混亂。
語言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發展不平衡,發展速度不一樣,其中詞匯變化最快。但語言的社會功能決定語言的發展只能是漸變的,所以作為語言載體的詞匯發展也是漸變的。所以記錄詞匯的字的變異,一般也具有相對穩定性。
4.表達新事物的需要
漢字的一個意符只能表示事物的大的類屬,并不能表達同一類屬之中的不同內容,隨著時間的延續,語義有發展,漢字的形符就會不斷有改變,也就不斷有新字產生,以適應語義發展詞語描述新事物的需要。這種新造的區別字往往是變換偏旁或增加偏旁的。這種增加偏旁以專表某義的行為,在文字學史上稱為類化現象。因漢字是表意為基礎的,又多為形聲字,所加形符皆與所表示的事物的類屬往往有關。現在市場上出現的“米糆”、“湯”、“ “竹”這類的俗寫字就是這種情況。
這些為表達新的事物或為表達引申義而新造的區別字,都是語言發展和文字分工的產物,它們往往被看作是俗字。可見,為適應語言的發展和文字分工的需要而造新字,是俗字產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5.漢字自身矛盾的影響
漢字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它是世界上歷史最長久、影響最深廣的文字之一。漢字字數太多,總數約六萬個,通用漢字有七千個,常用漢字有三千五百個。這些字大約有六百五十個部件構成。漢字結構復雜,點畫之間稍有差異就會出錯。漢字是以平面作為信息分布形成的。漢字筆畫繁多,筆畫組合的樣式也過于繁雜,而同樣形狀的筆畫,靠改變組合方式的形式來造字,產生了大量的形似字。這些形似字的差異,往往就形成了俗寫字。[4]如:
歡迊購買龍巣牌水泥(迎、巢:巢湖市龍王山水泥廠圍墻上的大字標語)
觧方程(解:一中學生練習簿中屢屢出現)
蘭州拉靣(面:蘭州拉面館招牌)
這里的“迊”、“巣”、“觧”、“靣”等字和原字的差異是很小,結構相同,筆畫相似,盡管不規范但人們的認讀不會出現困難。類似于這樣的字是很多的,如:
亊(事)、戶(戶)、釆(采)、歩(步)、赱(走)、髙(高)
四、結語
索緒爾把文字劃分為兩個體系:表意體系和表音體系。所謂表意體系,即“一個詞只用一個符號表示,而這個符號卻與詞賴以構成的聲音無關。這個符號和整個詞發生關系,因此也就間接地和它所表達的觀念發生關系。”[5]緒爾還認為,這種體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漢字。我們暫且對這句話不置可否,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看到一個字時喜歡從它的意符來推斷它的大概意思,即使不知道它的讀音。反之,當我們書寫一個字時,往往下意識地根據自己對字義的理解,而將原字改換偏旁,我們取形符時就可能由于觀察事物的視角不一樣而有了多樣性。另外,正因為“這個符號卻與詞賴以構成的聲音無關”,所以我們在取音符時就可以取一些不一樣的音同或音近字。這是現代俗字產生的基礎,也是它的理據性所在。
當代字釋有合理的、被人們接受的部分,應當承認它在漢字學中的地位。漢字在發展中因形與義兩方面的變化而造成形義脫節,從而設法再度統一,然后對形義關系進行新的解釋,這是對漢字形義學的歷史觀點的體現。
參考文獻:
[1]王繼洪.異體字與漢字學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1998,(8):50.
[2]王寧.漢字的優化與簡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1,(1):69.
[3]黃亞平,孟華.漢字符號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
[4]范可育等.楷字規范史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03.
[5][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