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鞏固統治合法性的基礎,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政府贏得國際良好聲譽的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形象本身所承載的價值也被提升和擴展到全球,因此政府形象構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就我國政府形象構建而言,應進一步增強形象塑造意識,著力構建能力型政府和開放型透明政府,以構建起理想的政府形象體系。
關鍵詞:全球化;政府形象;構建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3001905
作為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多元概念,無論是在為其帶來的機遇而欣喜的擁護者的眼中,或是為其帶來的挑戰而憂心忡忡的批判者的眼中,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特別具有煽動性的詞匯。毫無疑問,它正日益深入地滲透到世界各國的歷史進程中,成為當代世界的一個重要標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給我國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從政治生活的視角來講,全球化所倡導的現代政治價值、政治體制、治理模式,直接或間接地促使我國重塑和營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效能,以保證經濟發展有一個穩定與和平的環境,使人們在享受不斷增長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享受到不斷增長的政治利益。[1]
一、政府形象的一般內涵及特征
在政治文明時代里,政府是社會公眾及社會組織了解政治的重要窗口,是其感知自身利益能否得以有效獲取和維護、社會資源能否得以合理分享的重要途徑,是對國家政治的期許值實現程度進行衡量與評價的標準。作為所有公民不可回避的重要現實,政府的存在及其活動愈發地備受社會公眾關注,政府形象問題也就成為政府相關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所謂政府形象,就是政府內外公眾對政府綜合認識形成的整體印象和評價。它是政府的組織機構、政令、政策及政府人員的動態言行等因素綜合作用于政府內外公眾的主觀意識的產物。[2]良好政府形象所蘊含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政府公共關系和政府效能的標榜,而是作為一個最佳的切入點,它透視出了政府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最根本的問題上的能力表現,即政府的有效性合法性的反映及在此基礎上對于社會穩定和發展的謀求。因而,政府形象構建問題,其實是政府綜合能力提升以及政府與社會公眾間的良好互動關系構建的問題的體現,是政治發展的有力印證。
政府形象既是一種客觀實在,也是一種主觀反映。政府這一巨型組織的運作,其行為與活動,無論公眾是否有所意識,總是客觀存在的,總會產生客觀效應;與此同時,這種客觀實在要在公眾頭腦中形成主觀印象,這種主觀印象又會因為認知主體本身的主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而更具有主觀性。并且,這種客觀實在、客觀效應的產生、變更與完善又由政府這一活動主體而運作,政府成員無論是集體或是個人的活動也是經過自身的自覺意識而進行的,因而政府形象本身也具有主觀性。正是因為政府形象的形成是公眾作為認知主體對政府行為和活動等的認知過程,對于政府形象的評價標準,也應該通過公眾的心理感受,由公眾的主觀滿意度來衡量。由此可見,政府形象是客觀實在與主觀認知的統一。
政府形象的形成,首先是一種理想設計。每一個政府都想樹立良好的形象,追求一種所謂的理想的狀態,來迎合社會公眾的需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公民價值與權利凸顯,公民的權益、意愿和價值都得到了有效的尊重,“任何一種與每位公民相涉的社會行為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都要以對作為當事人的每位公民的自主意識的認可為前提”。[3]同時,由于公眾綜合素質和認知能力與水平的提高,公民和社會的需要得以無限擴張,甚至是刻意的追求“理想化”及“最優”,而超越了客觀實際。而政府如果不能為公眾提供有效而滿意的產品或服務,就可能引發公眾的挫折感,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基于這種差距,政府在自身形象的塑造過程中,總是努力地滿足社會公眾需求,以期實現政府實際形象與理想形象最大程度上的重合。因而,政府形象是理想設計與現實的統一體。
政府形象的形成過程,既是政府集體形象的形成過程,又是政府局部或個人形象的形成過程。公眾對于政府的印象是具有綜合性的,這種印象不是一時一事的體驗,而是通過長期觀察和感受并經過不斷修葺和補充而形成的具有整體性的評價。同時,從普遍意義上講,我們所說的這種評價是指具有系統性和相對穩定性的一般概括,是一個泛指概念,即為政府的總體形象。而政府存在不同的部門、不同的運作方式,在此過程中,個體公眾和某一群體的公眾也不可避免地對其某一部門、某一領域甚至是某一公務員或某一具體行為形成片面的局部的印象。但正是眾多這些片面的或局部的印象,構成了政府整體形象的片段或枝節,才使其得以形成。可見,政府形象同時又是總體性與局部性的有機統一。
二、全球化背景下塑造良好政府形
象的現實意義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個政府所擁有的重要政治資源和無形財富,是政府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決定著政府的影響力,即政府的政策、目標、戰略及具體實施行為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公眾所接受,政府的作用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有效發揮。因而,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獲得民眾信任與支持的有效媒介,以謀求政府的合法性,樹立政府權威,鞏固政治穩定;它推動政府機器的有效運轉,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有助于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它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在國際上的聲譽,為國家的發展贏得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利于國際資源的有利利用,以求在合作與交流中得到共同發展。
全球化浪潮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自由、平等、人權、法治等為內容的民主價值理念得到深入傳播,處于現代化中的各國都努力尋求政治價值和政治規則上的共識,并力圖給予其制度及體制上的保障。面對這一時期民主的政治思想、開放的政治心態、公平的政治觀念、參政議政的政治欲望的沖擊,公眾的政治主體意識得以提高,他們越來越意識到,一個好的政府不再是理想和奢侈品,而是發展所必需的。在此背景下,政府權威和領導能力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構建良好的形象,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鞏固統治合法性的基礎。“任何統治都企圖喚起并維持對它的合法性的信仰”,[4]政治合法性是有效執政的先決條件,它為政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良好的政府形象的獲得,就意味著政府的行為與舉措在民眾中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利益與需要,這樣就有助于增強民眾對其的信任度和好感,樹立起政府較高的威信,為政府的政策方針的落實、政治活動的開展贏得了一個良好的空間,其阻力就會大大減少,從而提高了政府的運作效率;同時,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增強政府內部工作人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也有助于吸引外部的社會公眾,為政府招納優秀人才。政府形象越良好,政府與公眾的關系越融洽,公眾對于政府的信任度與支持度越高,從而使得政府的統治得以有效鞏固。
其次,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良好的政府形象所形成的有效動員和凝聚力的感召下,公眾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支持和擁護政府,執行政策、方針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大大增強,在全社會中形成一種共識和向心力,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團結一致的信念投入到各項工作和建設中去,以推動社會的穩定和全面發展。在當前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面臨著整個社會遭遇同質性的消解,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要素的同質整合關系遭到破壞而處于變動無序和多元重組的狀態,而良好政府形象產生的能動效應能有效克服民眾在認識、參與、信仰、整合等社會危機出現時的迷茫,堅定對政府的信心,保障社會的穩定,為其良性發展孕育一個安定有序的環境。
再次,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贏得國際良好聲譽的保障。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增強國際社會對于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利于政府充分地利用國際有利資源,吸引外資,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同時可以充分借鑒國外的經驗,總結歷史教訓,為自身在一個和諧友好的國際環境中的發展獲取捷徑,在其遇到困難時也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友好支援,幫助其順利脫離困境;良好的政府形象利于政府在國際上贏得威望和發言權,保證了政府對于國際政治的有效參與和對國際平等正義理念的有效傳播,在實現自身政治目標的同時推動整個世界的和平與共同發展。
三、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形象構建的
壓力與困境 作為一個國家運轉機器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政府的表現及其績效,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實現了更廣區域的擴展,政府形象也就逾越了國內社會的局限,成為國際社會中國家的象征與代言,成為國際社會中國家形象的縮影,政府形象本身所承載的價值也被提升和擴展。但是全球化所伴隨的信息化、民主化以及全球治理的興起等,相對于單純的封閉環境,也給予政府形象構建本身以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首先,信息時代里傳媒的多元化、便捷化,使得國家形象的被關注指數提高。有人說,只有在信息時代,國家形象的作用和意義才能真正被挖掘和重視。這種觀點雖然有失偏頗,但也有一定道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國家形象前所未有地引人注目并受到主權國家的重視。國家形象不但成為國家獲取國際認同的重要手段,而且成為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突破口之一[5]。國家要贏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良性空間,就取決于國家主體的綜合實力,這是來自于傳統意義上硬性的指揮權力及包括國家凝聚力、普世文化、國際制度等在內的軟性的同化權力的結合[6]。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運作及自身形象的維護與構建就不僅僅需要適應全球的背景及發展趨勢,而且要透明于全球多種媒體、傳播媒介的關注與監督之下,接受全球公眾的認知與評價。
其次,在全球公民社會的興起背景下,社會公眾話語及問責能力得以提升。政府形象的建構,就是政府進行自我修復完善、提高治理能力的途徑和表現,是政府努力達成的自身運作與社會公眾的滿意度之間的和諧關系,是爭取社會公眾認可與好評的積極舉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政府之外,社會公眾的政治敏感度、政治參與熱情與素質也是政府形象得以構建的重要因素。而全球公民社會的興起及全球治理的推進,提升了社會公眾對于人類面對的公共問題的關注指數、對于人類普世價值和道德的追求熱情和參與全球治理的積極性,社會公眾對于公共權力的受委托執行者即政府的期望值,也就突破了落后的封閉的國家境域局限,提升到了全球高度與視野。如何滿足社會公眾所提出的更高的可依賴與信任的要求,并置身于其話語及問責之下,成為全球化背景之下政府在自身形象塑造過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再次,全球化同樣也構成了當代社會危機的全球現實背景。全球緊密聯系的世界格局造成了所謂的被工業社會制造出來的風險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危機事件呈現出更大程度上的復雜性和多因性,社會潛在隱患和不安因素的存在更加多樣且滋生空間更為擴展。并且,危機本身所具有的強大的波及性特征,又使得其在全球化所提供的各個國家、地區、民族、公眾之間日益加強和密切的相互溝通交流中得以迅速地網狀擴散,影響范圍急劇擴大。在此背景之下,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可能會導致兩個嚴重后果,一是危機本身演變為全球公共事件,在極短的時間內波及全球,二是漣漪效應的存在會引發多重相關社會層面及領域內的危機,帶來更加復雜的負面影響。作為危機應對主體,政府如何實現有效的危機管理,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國家安全、減少危機損失,不僅是其自身能力的有效表現及證明,更是關乎國家能否獲得國際社會中良好聲譽和形象的重要因素。
四、全球化背景下構建我國政府良
好形象的路徑選擇 中國政府是滿足公眾、社會需求的政府,是以服務型為主導的政府,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國政府更要塑造起責任、民主、法治、效率、廉潔、開放的良好形象,在贏得社會公眾認可、好評的同時贏得良好國際聲譽,這也是在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國家軟硬綜合實力競爭中政府及一個國家得以立足的必要前提。
(一)政府應當明確自身的服務型定位,進一步增強形象意識
現代政治社會里,政府的公共權力來源于人民的讓渡和委托,作為權力的行使者,民主、責任、法治是政府運作的必然價值取向,是主權者行使監督問責權力的價值依靠,是政治文明發展的必然訴求。然而,在中國特定的環境底蘊中,長期的封建遺留使得“官本位”思想還影響著我國的政治生活,政府民主理念還相對匱乏,部分公務員眼睛置于公眾之上,而不是時刻關注民眾,政府行為、決策的出發點難以落實在民眾的實際需求之上,公眾的選擇權和參與權被忽視,造成政府與公眾間的公平缺失,真正的民主難以保障。這不僅不利于政府思想根基的鞏固、輿論支持的擴大和更多行政資源的獲取,而且難以讓公眾給予政府良好的行政認同。因而,政府應當增強自身的形象意識,關注民主民生,暢通民意反映渠道,促進公民參與,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真正實現自身從“治理者”到“服務者”身份角色的徹底轉變,努力營造民主法治的政府運作環境,勇于接受民眾的監督與問責,避免權力腐敗,構建責任政府與法治政府。
(二)政府應努力提高自身行政服務的能力與水準,構建能力型政府
行政績效是公眾對于政府印象所給予的最為直觀的評價因素,也是國際社會對于一個政府乃至一個國家認可的重要依據。一個可值得公眾信賴和依靠的政府,是需要在內有著創新型的行政管理體制、有著較高的宏觀調控和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對外有著較強的獨立自主處理國際事務、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的能力的政府,而前者恰恰也是后者的有效前提和基礎。這就要求政府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準確地判斷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正確定位政府職能,克服“無限政府”觀念的影響,在保證政府運行機制穩定和社會平穩發展的前提下,合理約束政府的行政行為,將其有限的資源和精力從市場競爭、企業干預、社會控制中轉移到市場管理、經濟調控和社會公共服務上來,通過行政體制改革和相關科學技術、手段、媒介的利用以及先進理念的借鑒等,實現行政服務的高效和優質。在此過程中,政府及公務員應當培養和具有國際視野和遠見,自覺地緊隨時代潮流,不斷地加強自我學習和提升,同時應當增進國際間、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另外,政府應當增強自身在非常態環境下的應對能力,提升危機管理水平,維護公眾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危機負面影響以及在全球危機治理中肩負起國際責任。
(三)開拓視野,善于溝通,構建開放型透明政府
政府形象就其本質而言,在于其實際行為和業績,但這種實際行為和業績要得到公眾的認識和正確適當的評價,就需要加強政府形象的傳播,努力實現其形象優化顯示。現代社會不是封閉的、真空的社會,尤其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極大沖擊使得任何政府和國家無法在執政問題上閉門造車,而是需要相互借鑒、學習乃至監督。在這個過程中,塑造起或者說是維護并逐步完善自己形象,就需要政府以開拓的思維和包容的胸懷來暢聽民意、關注世界。政府應當在保證政務的公開化并使之制度化、增強政府決策與工作的透明度、勇于并善于接受民眾監督的基礎上推進公民的參政議政,以實際調研的開展和深入群眾的溝通與了解為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要依據,并根據群眾實際需要進行相關目標設計和戰略方案調整。要通過大眾媒介的有效利用,在疏通民意反映渠道的同時主動、客觀、真實地向社會宣傳和解釋自己的行為,爭取公眾理解和支持,并及時回收反饋意見,以實現政府與公眾間的協商對話。在國際問題處理上,一定要以開放心態尊重不同的文化、信仰,在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不忘自己肩負的國際責任,爭取更多國際認同與支持。
良好政府形象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從政府及公務員的點滴行為做起,這必然是一個長期性工程。但這個工程,并非僅僅是漫漫的等待,而是每時每刻充滿成就與新氣象的過程,是對前景充滿著自信與憧憬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形象始終在不斷地積蓄著力量,實現著從舊到新的蛻變。良好的政府形象正在日趨完善,并逐步地從稚嫩走向成熟。政府形象的構建事業所邁出的每一步都在堅定著我們的信念,那就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政府必然會堅持和發揚其與時俱進的卓越品質,根據時代的需求、公眾的呼聲,抵制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價值和理念的沖擊,順利實現良好形象的構建,帶領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征途上,從輝煌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李惠斌.全球化:中國道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46.
[2]黎祖交.政府形象芻議[J].浙江大學學報,1992,(3):62.
[3]吳聲功.服務型政府的構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87.
[4][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39.
[5]李正國.國家形象構建[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
[6][美]約瑟夫·S.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