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校科研經費數額越來越大,管理亟待加強。我們針對科研經費使用中容易出現的漏洞和薄弱環節,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強管理。如每個學院的科研專項經費如何使用,學科帶頭人必須在教代會上向全院老師作報告。只要公開了,必然就會透明,就不容易出現問題。”
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雪指出,高校科研經費管理亟待加強。
“目前,很多科技成果和高端研發人才還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里,由于評價體系的限制,成果往往不能進行產業化。存在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沒有有效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二是成果轉化的難度遠遠超過技術研發的初始階段。”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所長王曦表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需落實激勵機制。
“喬布斯的傳記我從頭到尾都看了,印象最深的是美國人身體里的知識產權血液,目前中國制度有了,相關機構有了,但知識產權意識還有待提升。”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談“中國為何出不了喬布斯”。
“用Android手機的男人都是好男人,因為每天必須回家充電。”
網友的調侃,道出了眾多智能手機用戶對電池不給力的無奈。
“學術界若不愿提倡和支持各種不同的學派和體系,對不同意見持抵制或否定的態度,而不是容忍的態度,大家都會走相同的、重復的道路。舍棄競爭和交鋒,科學是不會有重大突破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直言,爭鳴是科學突破必經之路。
“對于工科的學生來說,實踐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工程最基本的屬性就在于它的實踐性,可是現在大學里的教育卻呈現過度科學化的癥狀,學校的課程目標脫離了工業需求,培養的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很是薄弱,用人單位對此也很是不滿。”
中國機械協會研究員王玲眼中工程教育的“科學化”隱憂。
“當前正處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拂曉,中國應將目光投向黎明,勇做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領頭羊’。中國在前幾次科技革命的時候都錯失了機遇,第五次科技革命中,我們抓住了尾巴,取得了一定發展,但是我們不是‘領頭羊’,我們還只是一個跟隨者。”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國要勇當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領頭羊。
“能使自己做到孜孜以求,潛心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地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動力,可以說只有興趣二字。 從‘要我學’到‘ 我要學’的關鍵,首在鉆研,鉆研—興趣—再鉆研,形成良性循環,有投入就有收獲,成功也必然在望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指出,興趣是鉆研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