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茂的大草原深處,兀鷹斗獵豹的故事正在驚心動魄地展開:一只翱翔在碧空中的兀鷹,發現草地上有一具動物尸體,雖然兩只幼年獵豹還在那兒享用,但它還是毫無顧忌地俯沖下來。
它那展開著的一雙大翅膀,不僅將它顯示的塊頭大,而且雙翅又像有力的巨掌,要把兩只幼年獵豹緊緊“圍攥”起來,所表現出來的要將它倆掌控在“手心”之中的兇猛氣勢,使得這兩只幼年獵豹驚恐萬分,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它倆盲目地向兀鷹迎頭沖撲過去。
然而,這正是兀鷹所希望的。因為兀鷹的目的是要調開獵豹,目標是獵豹身后的獵物尸體。獵豹如此盲目地沖過來,正好上了兀鷹的“勾”,被調離了剛才還在享用的獵物,“自動”為兀鷹前來享用讓開了位置。
經過一番較量,兀鷹終于得了手,美美地吃上了獵豹沒吃完的佳肴。
兀鷹是一種較大的鳥類,又名禿鷹、禿鷲。其分布范圍很廣,在亞洲、美洲、非洲和歐洲的廣大區域均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喜歡生活于海拔2000~5000米的高山、草原,尤其那高山裸巖之上更是它們樂意棲息的地方,它們的巢一般筑在高大的喬木上。
兀鷹的頭部和長頸交雜生長著白色和青白色的毛狀羽及絲狀羽,尤其頸部的絲狀羽被風一吹便會舞動起來,甚為灑脫。它的飛羽和尾羽是帶褐的黑色。如此黑色的翅膀展開后,與頭部和腿部的白色羽毛形成了明顯的反差,極有線條感。而且巨大翅膀上的黑色羽毛,像鐵鑄的一般,透著力量,顯得威風凜凜。
同時,它這雙翅膀會利用氣流扶搖直上。據觀察,兀鷹利用高崖地周邊所產生的氣流或上升氣流,從崖地起飛,巧妙地揮動翅膀,在空中輕松遨游,一口氣可遨游八九個小時,飛行200多千米,但每次不管尋找到還是未尋找到地上的獵物,當到了傍晚時分,在飛翔所需的必要氣流消逝之前,它們都得返回棲息地。否則它們失去了氣流的輔助,飛翔就困難了。
兀鷹尋找地上的獵物一點都不挑剔,不管是食肉動物吃剩下的獵物,還是自然死亡或是因疾病、因災害死亡的動物,它都愿意去“打掃”干凈。對于兀鷹的食物種類與比率,在南非曾有人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在一般情況下,羊占66%,牛占12%,馬占9%,狗、山羊各占3%。
由此再次表明,兀鷹的食物來源主要是大型獸類的尸體。特別是對于那些死亡數日后已經腐爛變質的尸體它更為青睞,更喜歡以此為食。所以,被譽為“清道夫”。
腐肉中滋生著多種不計其數的細菌,并有著強大的殺傷力。那么,兀鷹是怎樣抵御細菌侵蝕的呢?經科學家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兀鷹抵御的有力武器是它的胃液。它的胃液有著超強的腐蝕性,當腐肉中的細菌進到它的胃里,就會被它的胃液統統殺死。
兀鷹將腐肉吃掉,這就從源頭上有效地防止了那里的水源被污染,也有效地保護了那里一片空間的空氣清新,也有效地阻斷了疾病發展蔓延的渠道……對于這樣的“清道夫”,怎能不令人稱贊和敬佩呢?
在自然界里,雖然老鼠,還有野狗等一些動物,也有清理尸體腐肉的本領,但它們沒有像兀鷹那樣能殺死細菌的胃液,它們所攜帶的細菌或病毒,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健康會造成危害。
兀鷹還有一個“溝通天地的使者”之稱號,這一稱號是那些有天葬習俗的民族送給兀鷹的。因為在這些民族中多年來存有一種意識,認為當兀鷹將死者的尸體食用了,便從而會架起一座無形的通天橋,它們能夠通過這座無形的橋將死者的靈魂從大地送上天國。
不過,在大千世界里,受到誤解或不公正評價與待遇的人與事屢見不鮮,像兀鷹這樣稱職的“清道夫”也躲不開如此命運。曾有些人,因兀鷹嗜食尸體腐肉,就片面地認為它是不祥或不潔之鳥,遭到這些人的鄙棄。
前些年,在好望角,曾經發生過大量射殺兀鷹的事件。那是因為謠傳兀鷹會襲擊山羊,而且能夠導致哺乳動物的惡性傳染病——炭疤病的傳播而引發的。當時在這種可怕的謠言泛濫起來后,又由于缺乏科技知識而未能戳穿它,所以大量兀鷹遭到了射殺。
然而,近年來情況大有好轉,有不少地方采取有效措施,特別是對它們的集體繁殖地加以保護,還有些保護團體,為了改變兀鷹因缺乏骨鈣而影響繁殖的情況,在不少地方設置了“兀鷹餐廳”,提供獸類尸體的骨頭讓兀鷹食用,以使它們增加鈣質……如此堅持下去,兀鷹家族肯定會越來越興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