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了弘揚在“科技北京”建設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文化,培育創業企業家精神,營造創新創業氛圍,使北京成為鼓勵創
新、培育創業的沃土,本刊特開辟“創業人語”專欄,歡迎在北京創業,并取得成功的人士,撰寫個人或者團隊在創
業歷程中的感悟,與讀者共享。
》楊驊,北京時分移動通信產業協會會長,TD產業聯盟秘書長。曾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從事TD-SCDMA標準及產品開發的項目管理工作,先后任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移動中心TDD部技術辦公室主任、TD-SCDMA終端項目經理、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科技開發部總經理、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和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副總裁、高級副總裁,負責公司業務戰略、市場拓展、產業鏈推動等工作。作為TD產業發展的堅定支持者和實踐者,多次建議政府制定有利于TD發展的重大產業政策;推動了TD標準的完善與發展;與產業界密切溝通,推動形成了聯盟統一的知識產權管理政策;積極促進產業的協調與管理,強化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為TD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年輕人為什么要創業?我認為是要滿足,滿足兩個需求,一個是精神上的,自身在這一輩子,來世走一遭,要為這個世界上留下點什么;一個是物質上的,希望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所以我們必須創業。但是創業確實很難,難到什么程度?說說我的感受。
現在TD-SCDMA作為中國提出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影響,但在10多年前,它的起步是非常艱辛的。由于移動通信具有戰略性,因此它歷來就是國家戰略推動的結果,如GSM就是歐盟大力推動的結果,并延續到3G的W-CDMA。美國為了保護自身產業的利益,在GSM已經成功的情況下,推出了CDMA系統。TD-SCDMA的發展也是得到了我國政府的主導和支持。第一代時,我國移動通信市場在百分之百是歐美廠商的市場,2500億元的市場規模,全部被國外廠商所控制。第二代時,我國的市場規模已近萬億元,從系統設備的角度來講,國內的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不足5%。第三代的TD-SCDMA標準,使我們構建了一個移動通信完整的產業鏈,在網絡招標中,國產設備占到85%。在我們10幾年的奮斗中,它經歷了幾次生死考驗,很多問題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外部的輿論環境、政策環境和投資環境都使得你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TD-SCDMA標準剛提出時,很多人散布輿論,“TD-SCDMA是國際電聯的一個陰謀”,因為這個技術標準是難以實現的。打破這個陰謀論,我們用了近兩年時間,做了大量的技術驗證,證明這個技術的可行性。這時,又有人說這是一種補充性的技術標準,不會成為主流,原因是它不能夠大規模組網,不能單獨使用。我們在北京采用20幾個基站來組網的方式證明了它是可以組網。接著,又有輿論說“這個技術也行,但是這個技術很難產業化,因為產業化難度太大,很難做出真正的產品”。我們又組織了產業化的專項測試,證明所做的產品是可行的。然后,又有人提出網絡論,我們在青島用網通、在廈門用移動、在保定用電信,得到充分驗證。再然后,又說很難做成終端產品。總之,我們是伴隨著質疑一路發展起來的。
我認為,TD-SCDMA標準的意義不單是電信強國的一個途徑,更重要的是提升國人對我們自主創新的信心。舉個例子,在TD-SCDMA標準提出前,國際電信聯盟開了很多次會,我們國家年年派代表參加。那時我們沒有話語權,制定各種各樣的標準,從來沒有我們什么事兒。老外都稱我們的代表是“3S”代表,見人笑一笑(smile);開會不說話(Silence);時間長了又挺累(sleep)。但是現在,我們有一批吵架的人才,能用英語跟外國人哇啦哇啦地吵來吵去,最后還能把他們吵敗。今天,在國際電信各個領域,各相關組織里邊,中國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各個機構都會來拉中國,來建立合作聯盟。原來我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現在國際上開一些會議,人家都希望我去露一臉,可能是因為我的光頭形象很突出。誰知道我為什么是光頭?這是我10幾年前削發明志的結果。現在做起來了,想留也沒有了。因此,我想說:“創新非易事”。(文章來源于中關村科技園區協會聯席會主辦的中關村創業講壇,由仝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