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章笑言,自己正在干的事,相當于給汽車換了個“胃口”。“以前馬路上四個輪子的交通工具,喝的基本都是汽油,現如今,我們試試給它喂點兒別的,比如電能。”
雖然“新菜單”的適用范圍尚不能與傳統車平分秋色,但作為北汽集團有限公司的戰略規劃部副部長,詹文章對未來充滿信心。“沒有一樣東西是完美無缺的,而人類的智慧,恰恰是懂得面對不同需求做出比較分析,從而獲得理想選擇。只要有一天,新能源車可以強有力地躋身普通百姓的購車意愿清單,我奮斗的當下,便充滿意義。”
小紅旗轎車之役
詹文章和汽車的故事,要從1987年說起。
那一年,面臨高考沖刺的詹文章,一直被身為班長的同桌“鼓動”報個軍校。“他選定了軍醫大,我不想學醫,于是就報考了解放軍運輸工程學院(后稱“軍事交通學院”)的汽車專業。”這個決定,改變了他后來的人生。
大學四年,以全專業第一名成績入學的詹文章,一直是系里的學習尖子。他很享受部隊院校特有的培訓方式,即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非常重視個人動手實踐能力,經常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真車。不僅如此,按照部隊的編制習慣,詹文章還當起了“班長”,雖說是“兵頭將尾”的差事,但管著一個10人的小集體,課業、生活起居,一應事務都要操心。他后來開玩笑說,自己的管理能力就是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
大三那年,導師找到詹文章,指給他一條“陽關大道”——畢業后留校任教。機會并不常有,他欣然同意,留任本專業汽車教研室,專門教授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設計等課程。
不過,他并不是一位“死磕”講臺和書本的老師。出于更高階的修煉意愿,詹文章于1991年9月前往濟南軍區司令部修理所,展開為期4個月的實習進修,之后又于1994年至2000年,進入吉林工業大學連讀汽車設計專業的碩士與博士學位。
在讀期間,詹文章主力鉆研有關汽車底盤懸架的學問,并由此參與了一件中國汽車史上的“大事”。
1988年5月17日,一汽與德國大眾公司簽訂了奧迪轎車產品技術轉讓協議,引進奧迪100轎車車型,并通過技術轉化逐步將其改造為國產轎車“小紅旗”。事情的意義,關乎民族汽車工業是否能順利實現獨立行走,因此每一環都至關重要。1994年,一汽與吉林工大開始合作名為“轎車高速性能研究”的課題項目,旨在幫助小紅旗適應剛剛在中國試水鋪展的高速公路。
詹文章記得,當時最令大家頭痛的問題之一,是小紅旗的高速擺振。“奧迪100沒有這個問題,但小紅旗一上高速,在時速95至140公里區間內,有幾個速度點,方向盤抖動得很厲害,就是俗稱的‘麻手’。”當時為解決這個問題,一汽與吉林工大絞盡腦汁,并陸續引入了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E(計算機輔助工程)、CAM(計算機輔助制造)等先進解決方法。
一同參與項目的詹文章,從碩士階段開始,就主力通過CAE為小紅旗摸索“病根”。然而針對復雜構造物體的運動分析談何容易,有人計算過,汽車上單體零部件的數量超過5000個,即使按照現在流行的模塊化組合來算,其數目也有數百個,想描述好這樣的動力系統,絕非易事。
工作前前后后持續了六七年,最終,詹文章向一汽遞交了一份頗令對方滿意的答卷。“最重要的一條,是我針對小紅旗的懸架特征,通過分析確定了其擺正機理——95公里處為前懸共振,140公里左右則為后懸共振。相應的改進方案是:除了控制車輛的不平衡質量外,換裝發動機后,由于車身的質量變化,對小紅旗的橫向穩定桿建議加粗。原車穩定桿尺寸為直徑23毫米,我實驗了20毫米與25毫米兩個方案,結論是25毫米的效果最好。”
2001年3月,一汽全線小紅旗轎車的橫向穩定桿直徑調整為24毫米。經此一役,詹文章對于結合CAE的車輛系統動力學有了更為精進的研究,并在相關領域進行了大量軟件推廣、工程應用、技術支持等工作,成為名符其實的行業排頭兵。那段日子,國內大部分相關專業大學、研究所、企業都紛紛邀請他講課,他的行程因此總是排得滿滿的。
2010北京車展,“剖”給你看!
2003年,在外面“兜兜轉轉”了一大圈的詹文章,重回軍事交通學院。但此時此刻,講臺已不再是他唯一眷戀的歸宿,他的心思與汽車行業的前景緊緊拴在了一起。
2004年,機緣巧合之下,詹文章開始接觸電動汽車,并于次年加入萬向電動汽車公司,主管電動轎車、電動大客車與電動觀光車的技術、產品研發,以及全流程的項目管理。2007年,萬向意圖收購法國一家電動汽車生產公司,他二話不說將自己發到大洋彼岸,進行了為期一月的凈值調查,詳實了解了對方的組織架構、研發體系、物流體系與質量控制體系。此行另外附帶了一個巨大收獲——詹文章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感情前所未有地“升溫”,“按照國際通行的劃分標準,新能源車特指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這是個值得干一輩子的事業。”他決心尋找一塊更大的陣地放手一搏。
同年年底,詹文章轉戰北汽。一開始,部門里只有5、6個人,誰都沒接觸過電動汽車。詹文章掏出全部所學與所知,手把手從零教起,眼看著團隊人數壯大成十幾個、二十幾個、三十幾個……2009年,北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詹文章任技術副總。彼時他一手教出的第一撥“學生”,都已成長為得力的技術骨干,有了單獨的陣地和親密的伙伴,他的干勁更足了。
2010年北京國際車展,堪稱詹文章拼得最狠的一次。
當時,北汽新能源主題的展品,已經占據集團展品總數的1/3,且都由詹文章一手張羅。除了快換電池車、純電動車以外,最令他傷腦筋的,當屬“純電動轎車核心技術展示系統”,通俗點兒說,就是要將一輛電動車的解剖車展示給觀眾,又不能只是硬邦邦地擺在那兒,一定要通過互動模式讓所有外行人都看得懂。
不到50人的操作團隊,每個人都陷入了沉思:集團內給汽車實施“解剖術”,這還是頭一回,況且目標對象又是比較不為人熟悉的純電動車,而且時間緊、經費有限,“這一刀”到底該怎么剖,剖出來又該怎么設計,才能呈現科普的理想效果呢?
為集思廣益,詹文章請來清華、北航的老師配合工作,方案翻來覆去修改了將近3個月。最終,“純電動轎車核心技術展示系統”在車展驚艷亮相——多媒體虛擬演示和聲光電模型相互協調,共同展示純電動轎車的關鍵部件、整車工作原理及其環保理念;觀眾點擊互動按鈕,則可以了解到諸如產業政策、車輛使用特點、運營成本分析等更豐富的新能源汽車信息。
“車展開幕那天,我特意稱了一下體重,70公斤,比先前瘦了10斤,但一切都很值得!”詹文章說,這輛解剖車在車展“大出風頭”后,還陸續在科博會、科委展廳等地巡回展覽,最近又進駐到北汽新總部大樓的一層展廳。“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很自豪,因為我們找到一種與普通消費者對話的新方式:對于新能源車你是否有很多疑問,沒關系,我們剖給你看!”
值得期待的未來
雖然在新能源車領域花費了諸多心血,但對于未來,詹文章并不盲目樂觀。
“畢竟是個新生事物,整車平臺的改造,產業鏈的開發與成熟、上游零部件的完善、配套設施的跟進等等,對企業及政府都是挑戰。但歸根結底,還是要看這些努力能否換來用戶樂于轉變傳統駕駛習慣,接受并選擇新能源車。”
目前,北京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陣營中最大的示范城市,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已有3000多輛新能源車開始運營。按照規劃,在未來3年內,北京市還將陸續投放3萬多輛新能源汽車,其中7000輛為插電式新能源車,2萬余輛為純電動車。不僅如此,在配套充電基礎設施方面,北京亦正在規劃建造36000個充電樁以及100多個快速充、換電站。
“事實上,像北京這樣,在新能源車全面走入普通家庭之前,可以首先占領細分市場,比如環衛車、公交車、出租車等,甚至有可能在該細分市場實現100%替換應用,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并體驗。”詹文章說,就目前新能源車的性能價格比而言,二者已穩定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程度。
以北汽新能源汽車公司自主研發的C30DB純電動車為例,其在充滿電后的行駛里程可達到100公里,最高時速為130公里,基本上可以滿足北京市民的通勤需要。“C30DB的電池不到300公斤,正常充電6至7小時可充滿,百公里電耗16度。按照目前一度電0.48元計算,百公里只需7.68元,還不到目前一升93號汽油的錢。其實電池廠不是做不出一次跑500公里的電池包,但這樣一來,電池體積與重量勢必相對提升,汽車的載客、載物性能會被弱化,沒有實質性的應用價值。”
不過在詹文章看來,技術層面的進步,總是值得期待。“2005年開始,新能源車的電池性能,在包括化學配方、能量密度、使用壽命等方面,都以‘3年一個新臺階’的速度躍進。而用戶對于這種汽車的期望,亦正基本接近于它可能實現的范疇。與此同時,以純電動車為例,它無需手動換擋,行駛噪聲極低,想象一下,隨著城市密集居住區不斷向周邊延伸,在充電站等配套設施建立完善之后,你是寧可專門跑幾公里去加油站排隊加油,還是喜歡回家停在車位上實時充電?我相信人們總是會選擇更便利、更經濟的東西。”
從歐洲考察回國后,詹文章甚至有了一個基于Share car(分享汽車)的大膽理念:比如某人計劃從潘家園前往西直門,他可以通過網絡,預定一輛從潘家園出發的電動車。當這輛車抵達西直門并停車充電時,另一個人可以憑預約,駕駛這輛車從西直門去往其他目的地。如此循環充電,循環使用,可以最大程度提升電動車的周轉性能。
“這個方案從原理上挺有吸引力,但推廣很有難度,因為它改變了汽車的所有權屬性,而中國人的財產觀念自古很重,恐怕一時間難以接受。但隨著城市污染加劇、油費及停車成本不斷攀升,這也是有可能實現的。”詹文章說,比如合肥的替代車計劃就很值得學習,只要用戶購買了一輛電動汽車,購車行會為其提供另一輛可租借的傳統車,便于其周末遠途出行。
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自從投身新能源車的“戰場”后,詹文章的“忙”幾乎成了常態。
“2007年調到北汽后,過去的4年中,我每天經常8點就趕到辦公室,晚上9點才下班,一周工作6天,一般不休年假,能正常享受的法定節假日,好像也只有春節。即便如此,有時集團領導一個電話,大年初二我也會陪同前往歐洲或美國考察。”不僅如此,僅有的私人時間,詹文章喜歡陪伴家人,獨處時也不喜歡去吵鬧的地方,多半會窩在沙發里看書。“我的床頭總有一摞書,每年也都會花兩三千元購買專業書和感興趣的書。閱讀,是一件幸福的事。”
主業之外,詹文章還受工信部指派,參與了“電動汽車安全性全球技術規范非正式工作組”的草案起草、評估和驗證等工作。該工作組隸屬于聯合國車輛技術指導委員會,由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共同發起,2012年4月份剛剛在華盛頓開過一次會,第二次會議預定在德國。
“對于新能源車而言,目前世界各國都處在探索階段,沒有形成傳統車那樣巨大的技術差距。因此自打進入這個行業開始,我與歐洲、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交流,就幾乎沒有停止過。日本的節能理念、美國的創新精神以及歐洲的工業技術,都非常值得學習,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我不愿放棄任何一個了解對手的機會。今后5年,對于電動車能否進入家用市場,成為大眾購車選項之一,是個關鍵時期。想來我會更忙,但樂在其中。”詹文章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