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位老師對其得意門生逃離科研徹夜難眠,昨日又看到當事人在人人網上發文說明自己為何逃離科研,這兩方面的說法引起了我的沉思。
首先,關于眼前收益與長久收益的問題。
這次外界討論最多的莫過于待遇問題。不可否認,物質的作用非常重要:小到個人,民以食為天,先解決溫飽再談理想;大到整個國家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如今,許多剛畢業的學生要面臨買房買車娶媳婦“三座大山”的壓力,選擇一個收入較高的職業無可厚非。
但這里有一個問題,現在大部分工作都是按勞分配,即你的收入和你需要付出的勞動是成正比的。另一方面,我們還要考慮選擇的機會成本。我認為,本科的學習重點在于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構建全面合理的知識體系,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養成科學縝密的思維方式。而研究生階段更應該是為將來做科研打下基礎,就像是工作實習一樣。博士后階段就更加如此。花了5年甚至更久為科研實習,最后卻沒有做科研,雖然花去的5年時間是屬于沉沒成本,但會對你接下來選擇的機會成本產生影響。
其實現在做科研雖然收入不比在企業多,但溫飽問題絕對能解決。而這位學生在他的聲明中提到,他不想做科研的唯一原因就是沒興趣了。這就引出了我要談的第二個問題:興趣。
其次,興趣產生容易,堅持難。
興趣非常重要,它能激發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興趣,的確很難把工作做好。但是,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更未必是持續不變的。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要學會逼迫自己,不能過于隨性、太由著自己的想法來。這會帶來許多問題。吃不起苦、眼高手低、不能堅持、三分鐘熱度等等現在老一輩對年輕一代的標簽,都是由于我們缺乏自我約束造成的。當我們長期做一件事,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后,如果逼迫自己繼續投入,相信會不斷出現成果,這就出現了激發興趣的新因素,從而促進良性循環。可以說自我約束就是一個催化劑,沒有它,大部分人就中途放棄了,有的時候有可能離成功或再出發就只有幾步路了。
第三是發揮主觀能動性。
從這位老師的博文中看到,程老師為他的學生提供了所有的路徑,為他安排好了一切,這種做法其實是不科學的,導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車還是要學生自己來開,而不是導師開著車載著學生在科研的大道上飛馳。
有很多同學,最后淪為“學術民工”,都是因為總是依靠導師的帶領,坐在“副駕駛”,享受著飛馳的感覺,真的要自己來“開車”的時候,就寸步難行了。
第四是什么才是正確的成功觀。
這幾天看到很多同學說,由于科研帶不來自己所要的成就感,因此放棄。
許多人說這是個急功近利、浮躁的社會。沒錯,大量號稱可以復制的“成功學”被年輕人奉為處世金針,他們殊不知,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是建立在他們特有的環境和經歷下的,有時甚至是被渲染夸大的。能復制的是這些成功人士的精神、能力和思維方法,而不是他們成功的本身。
短期就能得到的成果,要么是你天賦異稟、機緣巧合,要么是成果含金量不夠。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必然要苦干多年。一個研究生,在科學道路上還算是實習階段的學生,就想著要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怎么可能那么快就實現呢?
這件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慢慢淡化,但其中反映的問題,是不得不讓我們思考的,這里反映了我們這代人的一些思維、精神和價值觀上的缺陷不足,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思考和認識。
(作者系中國科技大學力學和機械工程系碩士在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