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大學畢業的小夏在海淀區中關村找到了一份工作,工資待遇不高也不低,公司發展前景不錯,工作平臺也很好,可以說各方面都比較令人滿意,唯一有些遺憾的就是上班的路途太遠。他家住大興新城,即使是在公交不堵車的情況下也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到單位,一旦堵車就更難說了,很多時候都是一路小跑著沖進單位的電梯門,打卡的時間都是踩著上班的點,時間緊得連吃早飯的空隙都沒有,常常餓著肚子完成一上午的工作。但大興地鐵的開通,徹底解放了小夏的生活,他可以直接從家里坐上地鐵,不用換乘,舒舒服服就可以直達中關村的單位。路途上省下來的時間,他還可以在家里安安穩穩地吃早餐。
有地鐵的城市是幸福的,工作生活在北京的人,對地鐵出行情有獨鐘,小夏只不過是千千萬萬個乘坐地鐵出行中的一員。地鐵像現代城市的“供氧者”,給城市的不斷發展輸送動力和能源,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發生改變。
喜愛地鐵的人是浪漫的。只有乘坐地鐵穿梭在城市地下的體驗,你才能夠體會地鐵給一座城市帶來的年輕、飛速和輕盈的氣質,地鐵,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北京:
世界上地鐵路網最長的城市之一
作為一座特大城市,北京的民生改善有目共睹,在剛剛閉幕的十八大會議上,十八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主管城建的副市長陳剛向記者介紹了北京軌道交通的情況。
陳剛說,2012年底,北京市將再開通4條地鐵線路,包括6號線一期、9號線北段、8號線二期南段部分線路以及10號線二期。這使得北京將新增70公里軌道網絡,地鐵線路將達到442公里。同時,解決國際大城市交通擁堵的根本出路就是發展軌道交通。北京目前軌道交通投資額已經達到2600億元,未來還將投入1000億元。北京市將在2015年底,完成軌道交通666公里的總里程建設,北京也將成為世界上地鐵路網最長的城市之一。
三環、四橫、五縱、八放射
攤開北京市軌道交通規劃圖,五顏六色的各條線路彼此交錯,形成一張條理明晰的網絡,并從市區向各遠郊區縣方向延伸。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吳鈾鈾介紹說,目前北京在建的軌道交通項目包括較早開工的地鐵6號線一期、7號線、8號線二期、9號線、10號線二期、14號線和15號線一期東段;隨后又開工建設西郊線、15號線一期西段、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線S1線西段、6號線二期、8號線北延聯絡線、16號線、海淀山后線和燕房線。
吳鈾鈾說,按照此前相關部門發布的規劃方案,到2015年,基本形成“三環、四橫、五縱、八放射”的城市軌道交通近期規劃網。所謂“三環”,是指10號線與13號線,和目前的2號線相銜接,形成彼此接壤的三條環路;“四橫”是指1號線、6號線、14號線一期和7號線等橫穿京城的線路;“五縱”是指4號線、5號線、8號線、9號線和14號線二期等縱通北京的線路;“八放射”則是機場線、順義線、昌平線、大臺線、房山線、大興線和亦莊線等輻射遠郊區縣的線路。
除了軌道交通線路外,既有鐵路線和新建城際鐵路資源也將得到利用,開行市郊鐵路列車,重點服務懷柔、密云、延慶、平谷等遠郊新城,逐步形成地鐵、市郊鐵路和城際鐵路相協調的三級軌道交通體系。屆時,北京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線網在規模上將接近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城市的水平;市民在三環路內平均每步行一公里,便可到達一座地鐵站。
北京市科委助推“北京制造”
北京軌道交通應用了大量我國自主研發的原創技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亦莊線用上了“國產大腦”。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鐵亦莊線示范工程以及昌平線的順利開通,意味著掌握自主化CBTC核心知識產權的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解決了CBTC系統所涉及的高密度動態追蹤間隔控制、速度安全防護控制、高精度列車安全定位、功能安全數據雙向通信和安全計算機設計等5大制約著國內軌道交通信號技術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
亦莊線上運行的“基于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CBTC)”,是基于自主創新的、100%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首套列車自動控制系統,可以滿足90秒的列車設計行車間隔。這也標志著中國已經成為第四個成功掌握該項核心技術并順利開通應用實際工程的國家。
據了解,“北京制造”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就像軌道交通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有了它,就像為線路上每個列車配備上了“千里眼、順風耳和安全衛士”,“千里眼、順風耳”可以讓每個列車實時知道前面列車、線路和車站的準確信息,“安全衛士”則保證線路上盡量多的列車追蹤運行,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不能超速、撞車,絕對“全天候”地保證行車安全,遇到情況,自動降速或停車,兩個高速追蹤運行的列車停車后的間隔距離可以做到30米左右,完全可以實現90秒的行車間隔。
“過去,這些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處處受制于人。而且國外信號公司的某些核心技術和設備也不是完全成熟可靠的,往往在運營需求吻合度、運營維護方面達不到用戶要求,并且成本也非常高。”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春海說,近10年來,北京乃至全國98%以上的新建或改造軌道交通線路均采用最新的CBTC技術,所需CBTC系統與設備全部依賴引進。如2號線和機場線用的是法國阿爾斯通的CBTC核心系統,4號線用的是法國泰雷斯的CBTC核心系統,10號線用的是德國西門子的CBTC核心系統。
這一切的改變要追溯到10年前。2002年,北京交通大學與相關政府基金支持單位以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的方式,開始籌劃自主CBTC科學問題的分析與研究。2004年,北京市科委積極響應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啟動以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市地鐵運營公司等單位為核心的“基于通信的城軌CBTC系統研究”,從而拉開了分五期支持該項目的序幕。一期項目陸續攻克了CBTC系統的關鍵技術,完成系統集成測試,并研制出國內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BTC系統樣機。2007年,CBTC系統研究成果獲得二期支持,北京地鐵運營公司牽頭,在北京和大連地鐵進行了累計達5000公里的現場試驗與中試,實現了研發成果向工程化的轉化。2008年,北京市科委和其他委辦局啟動北京軌道交通信號系統核心技術研發及示范工程,北京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牽頭利用政府采購“首臺套政策”,建設CBTC亦莊線示范工程。2010年,北京市科委在CBTC項目成果基礎上,第四期立項進行“全自動駕駛FAO系統的研究”,并將在軌道交通昌平線上試驗與示范。2011年,北京市科委在亦莊線、昌平線成功開通基礎上,第五期立項進行“城市軌道交通列車自動控制系統工業化生產線與測試平臺的研建”,由企業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牽頭。
“這個項目探索并踐行了一條基于‘政、產、學、研、用’模式核心技術基礎理論研究、研發、中試、示范應用及其產業化自主創新路徑。”作為自主化CBTC系統全過程發展的見證者,郜春海總結道。
北京地鐵建設標準不輸國外
說到地鐵的建設標準,有人說目前北京地鐵的建設標準太低了,也有人說目前北京地鐵的建設標準在國際上還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北京地鐵的建設標準在國際上到底處于什么樣的水平,我們還需要在哪些地方加強?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周楠森做了詳細的介紹,他說,北京的地鐵建設標準、規劃設計的標準的形成是一個逐漸完善、逐漸補充、逐漸總結經驗教訓和逐漸提高的過程。我們把它分成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采取前蘇聯的標準,也就是一號線、二號線是按照前蘇聯的標準建設的。第二個階段是1993年國家出版的標準規范,八通線采用的是這個版本。第三個階段是2003年的時候,國家標準規范又進行了調整。第四個階段是兩部分內容,一個是2007年的時候,在建設部2003年技術標準上適時地提出了北京的地方標準。目前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按照安全適用、經濟可靠的原則,在抓緊編制北京進一步的規范標準,各個階段地鐵建設的標準和當時同時期的國際上的標準相比并不落后,甚至有一些局部地方還超出了他們的標準,當然我們也有不足的地方,這是一個基本判斷。
另外和國外相比,我們的規范標準是逐漸完善的一個過程,從目前來看,因為軌道交通的標準,規范涉及到的專業比較多,我們理了一下大概有22個專業,各種專業集成起來到軌道交通上,我們的通車水平,規劃設計水平,和國外相比有高有低,高的地方像我們的反恐水平,縮小通車的運營水平,縮小間隔,包括車輛的水平,都和國外相當甚至比它還高,還有安全門的設計。
說到不足,我們認為總結起來在下一階段有這么幾個方面,一個是客流的預測水平。雖然我們有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還是要進一步提高客流的預測水平,把各種參數都考慮到,提高準確度,這是非常難的一個課題,世界上一個難題。第二個是換乘站一定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特別是在新線和既有線之間,特別是新線采取8A制式以后這種換乘是考驗我們的時候。再一個是我們目前是46個換乘站,到了2015年如果達到了666公里達到60個換乘站的時候,大家設想一下,既有新的又有既有線,一個是換乘的服務水平要提高,配套設施要提高,還有一個是采取差別化的對待,這里要根據不同的功能區,不同的重要地區。
北京軌道交通未來10年目標
記者在網上查閱了大量資料,看到北京軌道交通的里程數是動態變化的,這些數據到底哪個是準確的,北京的軌道交通線網到2015年到底是什么樣的情況?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周楠森認為,這幾版數據都是正確的,是在不同的規劃版本、不同的發展階段的需求來確定的這么幾個數據。2007年國家發改委批復的規劃里面,總規模是“三環”、“四橫”、“五縱”、“七放射”,達到的是561公里,隨著對軌道交通和北京市公共交通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和大家的需求,北京啟動了“十二五”期間的2015年的版本規劃的增強版,我們管它叫“調整版”。這版規劃里面新增了5條線路119公里,這樣加起來有兩個數據,一個是軌道交通網絡規模應該是703公里,建成后達到的運營里程也就是2015年期末達到666公里,當然有時候簡單說是660,大數好記,但是真正的規模應該是666公里,這是2015年期末規劃的情況。
到2020年的規劃,現在有一些規劃結合都市圈的規劃,還是繼續深化的過程當中,所以規劃也是完善的一個過程。到2020年的規劃,目前初步研究的數據兩張網,一個要建成1000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當然這個軌道交通網有地鐵,有輕軌,還有一個是,要多種形式的軌道交通來服務于百姓出行。比如說市郊鐵路,目前可利用的資源應該能有1000公里,當然是要在發展城際鐵路的基礎上騰出富余量,再一個是客貨分離,把中心城的貨運資源挪到五環以外,把城里的市郊鐵路的量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