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明確要求:“在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和保證《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編寫應體現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文本,教材是教學資源.自新課改以來,筆者有幸先后接觸和使用了華師版、人教版、蘇科版三種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偶爾對它們作了一些橫向對比,以期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欣賞、解讀及理解能力.
一、 活動設計追求靈性化
案例1:蘇科版數學九年級上冊第127頁“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對比教材:華師版九下第55頁23.2,人教版九上第100頁 24.2.
1.生活情境對比:華師版(一幅日出圖片),人教版(一幅日出圖片),蘇科版(三幅日出圖片).
2.操作工具對比:華師版(硬幣),人教版(鑰匙環),蘇科版(直尺).
3.問題情境對比:
華師版:(1)把太陽看作一個圓,那么太陽在升起的過程中,和地平線有幾種位置關系?(2)在紙上畫一條直線,把硬幣邊緣看作一個圓,在紙上移動硬幣,你能發現直線與圓的公共點個數的變化情況嗎?公共點個數最少時有幾個?最多時有幾個?
人教版:(1)把太陽看作一個圓,把地平線看作是一條直線,由此你能得出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嗎?(2)在紙上畫一條直線,把鑰匙環看作一個圓,在紙上移動鑰匙環,你能發現在鑰匙環移動過程中,它與直線的公共點個數的變化情況嗎?
蘇科版:在紙上畫一個圓,上、下移動直尺,在移動過程中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能描述這種變化嗎?
教材賞析:
1.相同的生活情境,不同的圖片處理.三幅日出圖片相對于一幅日出圖片,增強了問題的直觀性,更有利于數學本質的揭示.
2.相同的操作目的,不同的操作設計.對學生而言,鑰匙環、硬幣都不如直尺來得便捷,編者的靈機一變:將活動中的“圓動”變為“線動”,既有效地解決了因工具準備不足而引發的活動開展不暢,又確保活動的目的、指向沒有絲毫改變,這一細節處理,可謂匠心獨運.
3.相同的問題指向,不同的問題方式.“你能描述這種變化嗎?”問題更具挑戰性,更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二、探究過程追求合理化
案例2: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111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對比教材:人教版八上第95頁“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1.探究思路對比:都采用由簡到繁的探索思路,將條件由一個(否定)、兩個(否定),增加至三個,然后分類展開探究.
2.探究方法對比:人教版:畫一個三角形,剪,放,全等嗎?反應的規律是什么?蘇科版:先觀察一組圖形,猜一猜,再量一量,哪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畫一個三角形,能剪一個與同學所畫的三角形重合的三角形?探究方法基本相同.
3.探究順序對比:人教版教材同其他教材一樣,都是從“SSS”開始的,而蘇科版教材則是從“SAS”開始的.
教材賞析:
相同的探究思路、方法,不同的探究順序.在剪紙活動中,利用矩形紙片,學生最容易剪出的是直角三角形.蘇科版教材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借助不同層次的問題設計,輕松地將學生引入自主探究的氛圍,切實感受結論的合理性,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
三、 定理表述追求科學化
案例3:蘇科版數學九年級上冊第119頁“圓周角定理”.
對比教材:人教版九上第92頁.
定理表述對比:(蘇科版)“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都等于該弧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人教版)“在同圓或等圓中,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都等于這條弧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
教材賞析:所謂“等弧”,是指“在同圓或等圓中,能夠互相重合的兩條弧”.此概念已經約定俗成,從定理的嚴謹性和科學性角度分析,蘇科版教材在該定理的敘述上更為科學合理.
四、 例習題配置,有待最優化
案例四:(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第58頁17題) “桌上有三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轉2只,能否經過若干次翻轉使3只杯的杯口都朝下?七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轉3只呢?如果用“+1”、“-1”分別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數的運算說明其中的道理嗎?”
對比教材:人教版七上第48頁“觀察與猜想”.
教材賞析:此題思維的難度太大,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根本無法企及,加之問題設計很模糊,所以教師和學生都顯得有些很茫然,體現不出“探索研究”的價值.而類似的問題在人教版中則是以“選學”(翻牌游戲中的數學道理)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向學生介紹的,學生通過閱讀,借助教材設置的問題串,經過思考和交流,是可以領悟其中的道理、感受知識的應用價值的.
案例五: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35頁“有理數的加減”習題.
第9題.位于西伯利亞東北部的維爾霍揚斯克是世界上極端溫差最大的地方,最低氣溫曾達-70℃,最高氣溫曾為34℃,該地的極端溫差是多少?
第10題.人們在地球南極點附近曾測得的最低氣溫是-94.5℃,在非洲的利比亞曾測得的最高氣溫是58℃,這兩個氣溫的溫差是多少?
第11題.1960年1月21日,我國新疆北部的富蘊氣象站曾觀測到-51.5℃的當時我國歷史上的最低氣溫;1975年7月13日,我國新疆吐魯番民航機場曾觀測到49.6℃的當時我國歷史上最高氣溫.試計算這兩個氣溫的溫差.
對比教材:人教版數學七上第33頁.
教材賞析:蘇科版教材在第9、10、11題,連續三道有理數減法應用題,以同一個素材(溫差)呈現,雖說有了地域的變化,但畢竟不是向學生灌輸地理小常識.素材單一、重復.而人教版教材則較好地規避了這一點.
案例六: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51頁“有理數的混合運算”.
例1.計算:9+5×(-3)-(-2)2÷4.
例2.計算:(-5)3×[2-(-6)]-300÷5.
例3.計算:(-13)×3÷3×(-13).
例4.計算:(12-13)÷(-16)+(-2)2×(-14) .
對比教材:人教版七上第51頁.
教材賞析:蘇科版數學教材在此處分兩個課時設計了4道例題,而人教版則是一個課時,兩道例題. 例1、例2是簡單的含乘方的混合運算,旨在讓學生熟悉有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例3、例4是運算量稍大的混合運算,旨在讓學生在復雜的運算環境里明確混合運算的順序,感受運算律在運算中的作用,提高學生選用合理算法、簡化運算的能力,對實際教學有很好的導向作用.但仔細推敲,例3、例4,教材所提供的計算過程,值得商榷,與目標設置不符,且有理數的混合運算除了承載“雙基”目標外,還承載著能力提升與情感促進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教材應根據教學需要進行整合.
如果說情境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過程是有效教學的堅實載體,活動是有效教學的組織形式,那么,對教材的深入解讀,科學整合則是有效教學的有力保證,教師從事數學教學,不能將教材簡單的“復制”后“粘貼”到學生的頭腦中,應該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靜態的文本變成生動的數學活動,使之更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元認知水平,符合學生自主建構的學習需求.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