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數學教學缺少便于學生探試的環境和富于啟發的問題情景,這就使開放的動點問題的教學比較困難.“幾何畫板”提供了一個十分理想的讓學生與教師共同探究問題的環境.
運用“幾何畫板”進行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在教師所創設情境的幫助下,由學生主動進行探索式、發現式和協作式學習,這樣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結構與傳統的教學結構相比,其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都有顯著的提高.
動點問題是各地中考中頻頻出現的一種新題型.且多以壓軸題的形式出現,具體可以分為點動型、線動型和圖形的翻折、平移與旋轉問題,在考查內容上更關注動點、動線、動圖形與函數之間的聯系.解這類題要求學生具備較扎實的基本功、較強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要切實把握幾何圖形的運動過程,并注意運動過程中的特殊位置,在“動”中求“靜”,在“靜”中求“動”.下面結合實際談談開放性動態變化問題的教學.
一、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能綜合應用所學幾何知識、函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幾何畫板”的動態演示,體驗“合理猜想、實驗探究”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傳統方法相比,用多媒體解決開放性的動態變化問題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探索科學規律的興趣與信心.
二、主要教學過程
1.課題的引入
用多媒體展示一道常見的“動態變化題”.
圖1 圖2
如圖1,在⊙O中,AB為⊙O的直徑,AC是弦,OC=4,∠OAC=60°.
(1)求∠AOC的度數;
(2)在圖1中,P為直徑BA延長線上的一點,當CP與⊙O相切時,求PO的長;
(3)如圖2,一動點M從A點出發,在⊙O上按逆時針方向運動,當S△MAO=S△CAO時,求動點M所經過的弧長.
先由學生思考,尋找解題的方法.
2.多媒體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多數學生均能順利完成前兩個小題,但第三小題的解答不完全,有的無法解答,也有的出現漏解.下面用“幾何畫板”演示第三小題中,點M在哪些位置時,S△MAO=S△CAO.
圖3
通過“幾何畫板”的演示,點M在逆時針運動過程中,△AMO面積的變化一目了然.
3.解答
解:(1)略.(2)略. (3)如圖3,
① 作點C關于直徑AB的對稱點M1,連結AM1,OM1.易得S△M1AO=S△CAO, ∠AOM1=60°,∴AM1=4π180×60°=
43π ,∴ 當點M運動到M1時,S△MAO=S△CAO,此時點M經過的弧長為43π .
② 過點M1作M1M2∥AB交⊙O于點M2,連結AM2,OM2,易得S△M2AO=S△CAO.∴∠AOM1=∠M1OM2=∠BOM2=60° ,∴AM2=4π3×2=83π或,AM2=4π180×120°=83π,∴當點M運動到M2時,S△MAO=S△CAO,此時點M經過的弧長為83π.
③ 過點C作CM3∥AB交⊙O于點M3,連結AM3,OM3,易得S△M3AO=S△CAO.分析推理可知∠BOM3=60°,∴AM2M3=4π180×240°=163π或AM2M3=8π3×2=163π .∴ 當點M運動到M3時,S△MAO=S△CAO,此時點M經過的弧長為 163π.
④ 當點M運動到C時,M與C重合,S△MAO=S△CAO,此時點M經過的弧長為4π180°×300°=203π 或
16π3+4π3=203π
.
4.針對性練習
如圖4,已知拋物線y=x2+4x+3交x軸于A、B兩點,交y軸于點C,拋物線的對稱軸交x軸于點E,點B的坐標為(-1,0).
圖4
(1)求拋物線的對稱軸及點A的坐標;
(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是否存在點P,與A、B、C三點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若存在,請寫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連結CA與拋物線的對稱軸交于點D,在拋物線上是否存在點M,使得直線CM把四邊形DEOC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若存在,請求出直線CM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由學生自主探究解題過程,教師巡視課堂.最后多數問題集中到CM存在的問題及存在的個數問題上.
首先展示學生的成果,并予以鼓勵,再用“幾何畫板”演示CM存在及存在個數的過程,演示中學生很清楚CM的存在問題以及存在多少個的問題,克服遺漏的問題.
圖5
解答過程如下:
(1)略.(2)略.(3)存在.如圖5所示,當x=0時,y=x2+4x+3=3.∴ 點C的坐標為(0,3),∵ DE∥y軸,∴△AED∽△AOC.AO=3,EO=2,由二次函的對稱性知AE=1.又∵CO=3,且△AED∽△AOC,∴AEAO=DECO,即13=DE3 ,∴DE=1,∴S梯形DEOC=12×(1+3)×2=4.
在OE上找點F,使OF=43 ,此時S△COF=12 ×43 ×3=2,直線CF把四邊形DEOC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交拋物線于點M.
設直線CM的解析式為y=kx+3,它經過點F(-43,0 ).則-43 k+3=0,解之,得k=94,∴ 直線CM的解析式為 y=94x+3.
5.歸納總結
通過上述共同探究,學生對開放性動態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基本掌握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6.課后練習
圖6如圖6,在直角梯形OABC中,CB∥OA,∠OAB=90°,點O為坐標原點,點A在x軸的正半軸上,對角線OB、AC相交于點M,OA=AB=4,OA=2CB.
(1)線段OB的長為_____,點C的坐標為_____;(2)求△OCM的面積;(3)求過O、A、C三點的拋物線的解析式;(4)若點E在(3)的拋物線的對稱軸上,點F為該拋物線上的點,且以A、O、F、E四點為頂點的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求點F的坐標.
三、教學反思
1.綜合性較高的動態變化問題和存在問題是學生解題的難點,不易下手,不知如何解答和分析,通過“幾何畫板”的輔助認知,能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相關問題的解答方法..
2.筆者對幾何畫板的使用,打破了“輔助教學”的慣例,在“輔助認知”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將幾何畫板作為探究深度問題時思維活動展開的舞臺,引導學生合理猜想、實驗探究.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