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教師反映,新版《數學》(蘇教版必修一)難教,原因:一是新教材課時緊,如集合一章僅安排了4個課時,而4個課時僅僅能完成教材中概念及例題教學,教材中的部分習題,就沒有時間指導了.二是課后練習較難.雖然新概念初步建立起來了,并能用它來解決書上的例題,但對于課后的部分習題(一種較為重要的題型),卻無從下手,還必須增加課時,進行補充練習,才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如第44頁第10題,第55頁第10題等,尤其是每單元與每章后的習題.三是部分內容要求模糊,不易把掌握教學的“度”,如函數值域的求法及復合函數的有關內容等,教材習題中有所體現,教師講到何種程度呢?不講,又怕考,講,又需要課時,教學處于一種矛盾之中.四是缺少針對普通高中學生輔導用書.教輔資料的缺乏及誤導,訂閱的報刊及在書店購買的資料,大多名為新教材,但實際上還是老教材的路子,習題的難度和要求遠遠高于新教材的要求,有些題過于強調解題技巧,有些甚至是超綱題,這樣容易誤導師生對教材內容及要求的正確理解,給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都帶來了困難.
以上是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困惑,其主要原因是教師使用新教材,但教法和對教學評價方式及學生的學習評價方式沒有改變.教師的觀念決定了教師的行為,要想使用好新教材,首先要改變教學觀念.只有從“一切為了人的發展”的角度出發,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現結合新課標及新教材《數學》(蘇教版必修一)談談對新教材理解與使用方面的一些看法.
1.教材中的習題要體現出層次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要求.教學的層次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為不同學生搭建發展的平臺.
2.教材對新知識的呈現,提供了較多的背景材料,學生可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提煉出概念的本質,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
3.教材中對一些知識點的旁白,有的以圖形、有的以提示、有的以說明、有的以問題的形式給出,這些都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暗示思考或研究的方向或方法,許多例題后還設置了一些思考題,多是對知識的延拓或是方法的暗示,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不同的思維空間,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情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教材中的背景材料及有些例習題來源于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很貼近,使學生感到親切,并對此產生興趣,由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也使學生認識數學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5.教材把數學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突出了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工具性、先進性、實用性,如教材中多次給出如何利用計算器及電腦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把這些高科技知識的應用引入教材,盡管現在學校的教學設備還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但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教材的要求,在家里進行學習及運用,同時也體現了教材的超前性.
6.教材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多處出現“鏈接”“課外閱讀”等,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體現了數學的文化價值.
7.教材對重點知識的處理,與以往有所不同,有的數學重難點問題,多次在教材中的不同知識點重復出現,如關于函數圖象的平移問題,分別分散在教材第30頁例2,畫出函數f(x)= x 的圖象……與第31頁練習的第二題,畫出f(x)= x+3 的圖象;第51頁的例3及第52頁的思考;第68頁的例3及例題后的思考等處,這樣做,既分散了難點,又在實質上加強了對該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意識到該知識點應用的經常性和廣泛性,同時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揭示數學本質.
新課標的核心就是注重“人”的發展,在活動與探索中展示并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能力,一切教學活動應圍繞這一核心開展.明確了新課標的這個核心,把握了教材的特點及教材的編寫意圖,教學的方向就能確定,就能正確理解教材的意圖.表面上,通過對問題背景材料的分析與提煉,形成概念;實質上,重點應放在通過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思考方法上.在知識的應用上,表面上,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實質上,重點應放在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方面.此外,重難點的分散,也說明了對這些知識的掌握,不追求一步到位.明確了這點,課堂教學的思路就明確了.因此,對不同類型的課堂教學可按如下方法操作.
1.概念教學時,突出數學本質,然后再適度形式化,可通過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如子集、交集、并集及函數等概念的引入,通過研究背景材料,發現其共性,提煉出隱藏在背景材料中的數學知識,逐步形成并完善數學概念,讓學生明確新知識的生長點,形成穩固的知識結構.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材料,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養成樂于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2.公式或性質推導時,則要求學生能明白所學知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明確其適用范圍,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明確數學來源于生活,成長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如對數的換底公式的教學,可設置問題情景,如:某種放射性物質不斷變化為其他物質,每經過一年,這種物質剩留的質量是原來的84%,問經過多少年該物質的剩留量是原來的一半?(列出關系式)如下:12 =0.84x,x=log0.8412 .
利用手中的工具(計算器),能否求出x的值呢?
若學生思維受阻,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把它轉化為常用對數來處理?
啟發學生推導出換底公式,并用之解決上述及教材中的一些問題.這樣的處理,把教材中靜態的陳述轉變為動態的研究.在此過程中,學生參與了發現探索,并運用相關知識解決了問題,體會到換底公式的重要性及應用的廣泛性,在研究問題的方法方面,還進一步領悟到轉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3.例習題講解時,通過研究例習題來研究知識點的結構,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對該知識點的知識目標要求及能力要求,凸現隱藏在例習題背后的思想方法,如第30頁例2,畫出函數f(x)=x 的圖象……與第31頁練習的第二題,畫出f(x)=x-3的圖象.講完后,教師應適時提出圖象的平移規律,此外還有第51頁的例3及例題后的思考等處(這些都類似于初中的二次函數圖象的平移),啟發學生發現所學知識間的共性,總結規律.又如第26頁~27頁的例6及思考部分,一方面,讓學生學會觀察并使用圖形,比較函數值的大小,培養學生利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思考”部分,通過變題使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可以用變量x——距離對稱軸的遠近,來比較函數值的大小,這樣揭示了數學知識的本質,學生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這一過程也暗示了探究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正確理解教材中分散難點的意圖.教材中,多處把一些重難點知識進行分散處理,這使得一些習慣于“深挖洞”的教師,覺得很不適應.但仔細想一想,這樣做一方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函數圖象平移規律的教學,就分別分散在函數的表示方法、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等處.這樣,通過與初中所學的二次函數的平移規律相結合,形成了二次函數、與絕對值有關的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圖象平移的一個知識鏈,體現出函數圖象平移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揭示數學的本質.教材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一些對稱變換等.課堂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規律,使學生學會發現規律、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