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下面談談我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一些看法.
一、培養學生“三先三后”的學習習慣
1.先預習后聽課
預習是學好數學的有效方法之一,預習就像“火力偵察”一樣,可以自己發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一般說來,大多數學生對新的章、節的大部分內容可以完全看懂,即使對有些知識,在預習中怎么看也看不懂,也沒有關系,這屬于正?,F象.課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或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學習深入的關鍵所在.預習時可以把這些看不懂的地方記下來,上課時特別注意聽老師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樣,聽課的目的非常明確,態度積極,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聽課效果肯定會好.這樣,在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時就會較順利.所以教師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是很必要的.
2.先理解后記憶
數學講究理解,只有理解才能融會貫通.平時不少學生對一些概念、公式、定理背得滾瓜爛熟,但解題時卻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沒有理解而死記硬背.實踐證明,理解記憶的效果優于機械記憶.對數學概念首先理解其基本含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概念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系,使之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以便保持在記憶中.理解記憶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確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賴于學習者對概念、公式、定理理解的程度.如教學“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的定理時,教師要結合圖形讓學生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就是點到直線的垂線段長度,并通過與其他線段的比較,形象地理解了“垂線段最短”,這樣學生只有真正理解定理的含義,才能有效地記憶并且靈活運用.
3.先復習后作業
復習的目的,當然是和遺忘斗爭.及時復習的優點在于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學習后發生的急速遺忘.根據遺忘曲線,識記后的兩三天,遺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漸緩慢下來.因此,要鞏固所學知識,必須及時復習,加以強化,并養成習慣.要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忌在學習之后很久才去復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就等于重新學習,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做作業之前進行復習,不等于簡單重復.并不是剛剛學過的公式,要復習,就反復記;剛剛學過的定理,要復習,就反復地背.復習是一個融會貫通、梳理整合、歸納總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在記住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引申、提煉、歸納、升華,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因此,復習不是一個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
二、培養學生反思的學習習慣
反思是認識過程中強化自我意識、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重要形式.只有當學生的反思意識轉化為自身良好的反思習慣時,學生才能在自身的解題實踐中自覺地進行反思.教師要長期地貫穿引導,要自始至終以嚴格、合理、規范的要求來幫助、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在學生做完習題之后,要引導學生從五個層次反思:(1)本題考查了哪些知識點?(2)解題依據是什么?(2)解題的思路及切入點是什么?(4)有無其他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5)能否演變成其他題型?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如果發生錯解,甚至類似的題型已不只這次錯解了,更應進行深刻反思:錯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類試題你忽略了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是過程計算出錯,采用的解題方法不夠簡便;或者審題不準確、不周全,還是忽視對題目中隱含條件的挖掘,如忽視分式定義域的范圍,導致錯誤;或者思維不開闊,如證明某個角是直角.當面對問題苦苦不得其解時,要大膽嘗試多種方法,善于轉換思考角度,尋找新的思路.然后思考怎樣避免重犯同樣的錯誤.教師應有點撥性地引導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源頭,透徹的理解概念,靈活變通公式的應用.
學生解題后的反思可以使其對問題本質的深入剖析,將思維由個別推向一般,使問題層層深入,思維深化.從一道題后反思,到類似題后反思,到章后反思,再到相關知識點的反思.從特殊方法的總結到一般規律的發現等,我們應讓學生將反思自覺地貫穿在自己學習行為中,從自律走向自覺,進而讓他們在每一次反思中都得到提高,獲取成就感.
總之,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高過程,是一個長期發展的艱苦的過程,也是磨煉學生意志、性格、品質的過程,因此,教師一定要從小、從嚴、從點滴小事抓起,要抓住現在這個初中階段的最佳時期,關鍵是不能半途而廢.好習慣養成后要不斷鞏固,并讓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陪伴我們的學生在初中三年的學習中,讓學生學會學習,收獲知識,擁抱成功.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