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課堂教學,成為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也強調:“數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教學中的多媒體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過聲情并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而且還能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由靜到動,化繁為簡,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一、課前——巧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只憑教師口頭說教和黑板上的板書很難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通過多媒體的聲、色、圖、文等多種信息可創設出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授“垂直”這一概念之前,教師有目的地設計一組Flash跳水動畫,這一動畫將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起來,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欲.當畫中人物成功跳入水中時,其動作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當人物沒有成功而斜插入水后,計算機會傳出“啪”的一聲,學生幾乎都笑了.一片水花過后,畫面上打出字幕:他為什么不成功呢?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說出來“不垂直”.此時,教師恰如其分地問:“什么叫垂直呢?”從而順理成章地導入新課學習,接著教師精講有關垂直的概念.這節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順利地完成,所有學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
二、課中——化抽象為形象,豐富教學內容
在數學教學中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可感的畫面.信息技術的介入、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就很輕松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例如,在教學《平移》時,正確說出平移的距離是這節課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這個問題如果用嘴巴講或者用靜態的圖片解釋,不但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心思,而且學生的掌握效果也普遍不理想.可是運用多媒體課件,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了.我在PPT中事先設計好方格背景和需要移動的圖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重疊起來的圖形),利用“路徑”功能,在講解時讓其中一個移動,并留下運動軌跡,當移動完成時,不用我提問,學生自己就爭先恐后地說出了移動距離,而且也非常直觀地理解了平移的原理,在最短的時間內最高效的實現了教學的目標.
三、課后——信息技術可以延伸課堂,為學生繼續學習提供渠道
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化整合數學學科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基于這一思考,我們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外知識,并且培養了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課后,我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運用計算機和多媒體工具將學習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動畫等形式和友好互動的界面,以網絡為載體,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提供渠道.例如網絡課堂就是學生繼續學習數學的一個很好的渠道.
四、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
在當今的教育中,信息技術已滲透到每個學科和領域,它能更好地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使教師和學生都能體會到教學過程中的輕松自如.但這不等于是整堂課、每堂課和每天都要使用.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所以要牢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本質和目的,以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為中心,努力培養學習者的信息素質.要避免拿信息技術“裝門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濫用.從而丟掉粉筆、黑板,丟掉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富有情感和智慧的及時交流,教師組織起來的探討問題的活躍氛圍等傳統教學的優勢.實際上,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手段,也是具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而這段時間正好也是學生審題、思考的時間,而且重點內容還可以始終保留在學生眼前,加深學生的印象.但一味地只運用信息技術后,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認為許多知識都呈現給學生了,故不再重點講解;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表面上看信息量大,學生反映良好,其實是由原來的“人灌”改為“機灌”.所以理想的教學應該是把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一種教學手段,只要合理運用,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促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給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