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能夠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善于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比如,課堂上的問題、練習中的問題、孩子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教師應積極面對,采取各種相應措施,以提高教學實效,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做些分析探討.
江蘇新版二年級數學《課時作業本》第58頁的“算24點”比較有創意,題目是“用下面的四張撲克牌能算出24嗎?”其中有一道題:紅桃3、方片桃3、黑桃3、紅桃Q.從答案只留出一道橫線,可知只要有一個算法就可以了.
錢錦菊同學是這樣算的:3×3=9、9+12=21、21+3=24,算好之后,他讓我幫他看看對不對.我發現,這道題的答案不唯一,我腦中的答案是:3÷3=1、3-1=2、2×12=24.為了開發他的智力,我鼓勵他繼續想.剛開始的時候,也許受題目的規定和平日里慣性思維影響,也許滿足于做對就行了,題目沒有說有多種計算方法,他怎么也想不出來.為了促使他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刺激他說:“錢錦菊,如果你做出來就是100分,做不出來就是0分,你想100分還是0分?”
錢錦菊還算比較敢于挑戰,他說:“我要100分.”
過了一段時間,他先后給出了兩個解法:3×3=9、9+3=12、12+12=24;3×3=9、3+12=15、9+15=24.我好好表揚了他一番,同時很吃驚,居然還有兩種方法,看來,這道題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很有幫助.我不動聲色地對他說:“錢錦菊,我感覺你很聰明,但是,這道題還有其他算解法.”錢錦菊:“啊,真的?”我說:“當然,做對100分,做錯零分,你想100分還是0分?”
錢錦菊實在想不出來了,我開導他說:“你有沒有發現你前面的三種解法里全用到乘法,你很擅長乘法,為什么不試試除法呢?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啊!”在我的提示下,他很快又想出兩種解法:3+3=6、12÷3=4、4×6=24;3+3=6、6÷3=2、2×12=24.但是,和我的解法不一樣,我引導他繼續想.他感覺很吃力、很迷茫的時候,我開玩笑說:“你看,書上有一個小朋友,為了做好這道題,他爸爸將他的頭發剪得只留下中間一點點,是為了‘聰明’不被頭發蓋住,他還一邊托腮思考,這樣,當然容易想出很多解法了,你不妨用手托著腮思考看看,怎樣?”我這么說的時候,他全當真了,為之一振,按照我說的去托腮思考,還跟我演示了聰明一休思考問題時候的動作和表情.但是,幾分鐘過去了,并沒有出現我心中的答案,也沒有新的解法.他說:“老師,不對呀,怎么就想不出來了?”我說:“你有沒有發現書中的小朋友是左手托腮的,而你是用右手托腮的,改為左手托腮,右手拿著筆,比劃比劃吧.”這下真的出現了和我一樣的答案.
在開發他的智力的時候,不由得讓人感慨:孩子們有著超常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平日里如果一味地包辦,教條地畫圈圈,套上框框,孩子們的想象力會被扼殺殆盡;這道題很好,遺憾的是,沒有告訴學生可以一題多解,題目有創意,但是,創意又在一定程度上自閉了,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善于刨根究底,善于發現和引導.
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使他成為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士化學家熊旁圍裙的燃燒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炸藥,法國人派朋對蒸汽鍋爐的研究,使烹飪壓力鍋在家庭廚房中普及,荷蘭磨眼鏡片學徒潑斯,偶然發明了望遠鏡.這些被看做科學史上“偶然的遭遇”.這些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當然,這些都是科學家自己去發現的,學生還小,學習上還處于無意識狀態,混沌狀態,諸多偶然的發現還要靠教師去鼓勵和引導.
如果文中錢錦菊小朋友的一些其他解法也可以看做是偶然的發現,那么,我們的教師經常去發現,去引導,去培養,未來的中國科學史上會不會也因此多一些倫琴這樣的科學家呢?
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大膽的放手,做一個牧羊人,長鞭一指,讓孩子在長著鮮美綠草的大草原上自由吸收營養.發現教育,孩子們收獲的不僅是單個知識,更主要的是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相應的培養提高.
一鍬挖不到水,沒關系,接著第二鍬、第三鍬;一個地方找不到水源,也沒關系,試著在周圍多開挖幾處.我相信一道題目挖下去的嘗試,遠比淺嘗輒止地做完幾份試卷更有價值.在引導錢錦菊完成這六種解法的過程中,相信里面包含許多創新思維的火花,也滲透了一些哲學元素,讀者可以自己去體會.
值得欣喜的是,發現教育觀點得到了有關領導、專家學者的充分肯定.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