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題目做錯了,通常是看看別人是怎樣做,或看看標準答案,然后將答案更正就算解決問題了.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不管是作業中的問題,還是測驗中的問題,學生也只是在教師的要求下改正,不會很自覺地去看看錯題的問題在哪,為什么錯,怎樣做才能避免以后再出現類似的錯誤.大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沒有形成良好的改錯習慣.這也就出現了有些問題考過一遍又一遍,在同一個學生身上還是出錯的現象.像這種不斷地重復錯誤的現象,就是因為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全面造成的.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好地解決,長此以往就會出現越學越吃力的現象.所以,在平常的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整理錯題,讓學生從初一開始做,學習如何更好地利用錯題來幫助自己完善數學知識體系.這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數學“錯題本”.
首先,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錯題本”.“錯題本”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做過的作業、習題、試卷中的錯題整理成冊,找出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使得學習更有針對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
其次,就是指導學生做好自己的錯題本.否則,學生只是將錯題往“錯題本”里堆砌.這樣“錯題本”的價值不高.
一、 找出錯題的錯因
如果作業、練習或考試中出現的問題,自己不能解決,則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讓小組同學幫助自己.當然,這種幫助不只是解決最后的答案是什么,必須弄清解題思路,解題所涉及的方法和為什么你會在那個地方出錯.要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怎樣的知識等.比如,若am=5,an=2,則am-n=____.
二、 將錯題做在“錯題本”,并寫上必要的解題步驟和自己的分析過程
只有當學生對問題有了自己的分析,知道自己錯誤的原因,才能了解自己知識結構的薄弱點,并解決存在的問題.
【例1】 已知,如圖1,BE與CD分別∠ABC與∠ACB的角平分線.
(1) 若∠ABC=50°,∠ACB=40°,求∠BOC的大小.
(2) 若∠A=80°,求∠BOC的大小.
(3) 求∠BOC與∠ABC和∠ACB的數量關系.
(4) 求∠BOC與∠A的數量關系.
書本上的題只有(1)和(2)小題,角的大小都是具體的.但在教學中,可以將問題進行一般化的探索.即當角的大小變化時,∠BOC與∠ABC和∠ACB或∠BOC與∠A之間的恒等關系?
從特殊化到一般化的探索是初中階段常用的數學處理方法,也是要讓學生掌握的探索數學問題的方法.因此,要在平時的學習中讓學生熟悉.
三、 將類似問題進行比較,拓展思維的寬度
三角形的兩條高線相交形成交角的大小與哪個角的大小有關,有怎樣的等量關系(如圖2所示).上面已經討論了有關角平分線成角的大小問題,如果將角平分線換成三角形的兩條高,結果又會怎樣呢? 即(1)∠BOC與∠ABC和∠ACB的數量關系,(2)∠BOC與∠A的數量關系等又是怎樣?探索的過程與例1的探索過程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通之處?
圖2
如果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能對相似問題進行比較,從解決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方面去思考,就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寬度.
四、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
因為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果學生在平時的數學學習中能多思考:這個問題還有別的解決方法嗎?或者與同學交流,看看別的同學是否有其他方法,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如何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轉化到一起的問題,涉及如何作輔助線的問題.學生的方法可能不全面,讓學生把各自的方法都展示出來,然后比較各種方法之間的不同與相通之處.
這樣能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 利用學習園地與小組學習,將優秀的“錯題本”張貼出來交流
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園地或學習小組,進行交流探討,相互借鑒學習方法,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做好他們自己的“錯題本”.為此,應注意.
1.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把將做數學“錯題本”當作一個作業,并適當減少其他方面的作業.
2.做“錯題本”需要學生對錯題進行分析.要讓學生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說題的過程.只有當學生能在小組內部表述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才能讓學生學會將書面語言轉化為自己的數學語言.
3.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如,解決問題方法多樣性的指導.
指導初中學生如何做好“錯題本”是一個持續的工作,只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多與學生溝通,多交流指導,相信在后面的學習中,學生肯定能有所提高.學生通過不斷積累,不斷地對問題進行修正,就可以逐步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他們的數學學習也會變得輕松順利.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