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一直為學生不好好學而焦慮,卻無計可施。因此也一直在尋找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辦法。我校的五步教學法是在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教師的主導作用的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索知識的能力,為我們的教學開辟新的道路。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五步教學模式作些探索和思考。
“五步教學模式”包括自學與匯報,嘗試與探索,交流與講解,練習與提高和實踐與應用,主要分兩個階段進行。
一、新知探索與構建
預習與匯報、嘗試與探索、交流與講解是學習新知的三個重要環節。在導入新課時,可有意找一些有懸念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導學生質疑,就能引發學生探究反思。例如,在浮力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弄清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遵從什么規律?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例子問學生:為什么木塊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沉入水底?(學生常回答:因鐵比木頭重)再進一步問:用鋼鐵制成的萬噸巨輪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這個實例使學生對“因鐵重而下沉”的結論產生懷疑,從而引起思考,使學生對教師出示的教學目標有了探究的興趣。而在上《流體的壓強》時,可提出問題:龍卷風為什么對人類造成那么大的危害呢?旅客在候車時,為什么要在鐵軌旁劃出安全線?
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學生對新知有了初步感知和體會,課堂教學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生生交流與教師講解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發現、在合作中創新、在交流中吸收、在傾聽中完善。一般的,課堂上學習新知可按三個程序進行:(1)匯報教師提出的教學目標,說出自己的看法,提出研討問題;(2)嘗試探索新知,開展小組研討;(3)交流講解新知,促進知識構建。這三個環節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例如,在講密度一節時,為了引導學生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師先提出一些現象和問題,讓學生討論:如去商店買酒,買1千克酒,售貨員用提筒提一次;買2千克,就提兩次,為什么酒的質量數,可以用容積(體積)來量度呢?學生的議論大致是:(1)同一提筒每次提酒的質量數相同;(2)相同體積的酒,質量是相同的;(3)酒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思:(1)其他液體,如油、醋等是否也有這種性質?(2)固體怎樣?兩個完全相同的砝碼,它們的質量與體積有什么關系?經過學生的這番議論,并作適當概括,引入密度的概念,可說是水到渠成了。物理是以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為學生提供教具,讓學生根據教學需要設置的試驗,進行演示,并由學生說出結論。這樣,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意見交流和合作研討,教師要創設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開展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合作進行交流探究,通過交流可以把小組的認知成果轉化為全體學生的共同認知成果。學生通過參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總之,在導學達標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導學要生動、自然,富于激勵。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自學能力。在這個階段,教師要逐漸放手,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培養學生敢于回答、表達、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技能的形成與提高
練習與提高和實踐與應用,則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1)練習與提高就是學生運用新知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夯實基礎知識,同時形成技能。教學中,應優化課堂練習,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練習,完善內化新知,變機械的練習為學生應用新知、理解深化所學知識的主要手段。比如在上到歐姆定律時,對學習較吃力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掌握定律的內容,并懂得簡單的計算,但對成績較好的學生,難度也相應增加;(2)實踐與應用是指在學生達到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之后,要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注意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課后作業,要多引導學生思考今天所學的知識,能解決學科和生活中的哪些問題,運用什么方法來解決?目的在于拓展學生學習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發展學生的智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項練習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把所學的知識置于更廣闊的現實背景或問題情境中,通過安排與新知有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實現遷移能力的提高。例如,學完密度知識后,可給學生布置一道作業:有個老板模樣的人說:賭錢輸了,要低價賣手上的一條金項鏈。你有什么辦法來鑒別這條項鏈是不是金項鏈?用到什么知識?這樣,通過一系列的練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但在五步教學中,也有一些困惑,具體表現在。
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依然沒有學習興趣,特別是在初三年級學生分流后,未參加升學考試的學生。他們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顯得麻木不仁、軟硬不吃。因此,常在上課時無節制地講話,教師管理班級時間過多,從而影響到課堂的實效性。因此,五步教學法難以順利實施。在學生作業方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依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體現出對學習的蔑視。
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與現行的教育體制有關。目前,學生都明白,在學校,只要呆到三年,學生在校表現好與不好,學與不學,基本上可以畢業。畢業證作為唯一可以評價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的杠桿,已經失去了作用。
平時,社會或教育主管部門關注的是教師的教法對學生的影響,但輕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如果學生沒有求知的欲望(這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再優秀的教師也沒有辦法顧及到每一位學生。也就是內因不動,再強的外因也起不到推動的作用。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進活動,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而學生也要提高學習欲望,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此,教師應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的心田中只有搶先播下知識的種子,雜草才沒有立足之地。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