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成了廣大教師孜孜追求的目標。要構建高效課堂,只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參與到整個課堂教學中才行。做好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何導入新課?本文作些分析探討。
一、巧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高中物理新課導入,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引入新課學習,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來發現新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如在《安全用電》教學中,教師以“小鳥落在幾千伏的高壓電線上會發生什么”的情境來導入。因學生平時都知道鳥兒落在電線上不會受到傷害,但卻不知道其中原因,就會有學習探究的欲望,也正因如此,學生的學習就不再是被動的了。
在物理教學中,常以設置問題的形式來導入新課,如在“電阻定律”的教學中,為讓學生了解決影響導線電阻大小的因素,理解電阻、電阻率。教師在課前設置問題“家中常用的電燈泡(22V,100W)的電阻怎么計算?怎樣測量電阻?為什么在演示實驗中獲得的數據和計算值之間會存在差距?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當這些問題擺在學生面前時,學生會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接著再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學習新知識,這樣學生的參與度就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就提高了。
可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用問題來導入新課,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巧設實驗、妙導新課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高中階段物理知識較為抽象,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可以通過物理實驗把某些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直觀形象,便于理解掌握。
實際教學中,可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現象的演示來導入新課。如在“動量和沖量”的教學中,可讓學生以粉筆為道具,將兩支相同的粉筆從同一高度落到光滑和墊有毛巾的桌面,然后通過這一現象來引入“動量和沖量”的概念。這樣不但利于新知的學習,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其次,教師在用實驗導入新課時,一方面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以問題引入新知學習。如在“曲線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先請一同學用粉筆演示豎直下拋運動,然后借助多媒體畫出軌跡;請另一同學用粉筆演示平拋運動,再用多媒體畫出軌跡,以問題“為何兩只粉筆的運動軌跡不同?”導入曲線運動,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建立曲線運動的形象,再過渡到抽象認識,就容易了。
物理教學中的導入實驗,不一定都要有物理器具,因為導入在課堂中所占用的時間一般是三到五分鐘,生活化的實驗,只要教師課前能充分準備,就能把握好時間和切入點,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三、復習舊知、鞏固拓展、導入新課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也是物理教學中常見的導入方法,因為通過復習,有助于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拓展新的知識。但在復習導入中,常常出現這樣的誤區,即教師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分析,未能讓學生在復習中生成新的東西。
在復習導入中,教師要將新知識蘊藏于對舊知識的復習中。如在《機械功》的教學中,教師首先以什么是功?功的公式怎么表示?功的單位是什么?當學生對這些問題做了回答后,在以問題“在W=Fs中,如果F和s在同一條直線上,將出現什么情況”來引導學生對W=Fscosα進行思考分析,從而讓學生在對以往知識的復習中學習新知識。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出新知識。如在《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出示一道題:
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自A點開始自由下落,經過高度為h1的B點時,速度為v1;下落到高度為h2的C點時,速度為v2(如右圖)。
然后提出問題:1.小球在B點和C點時的機械能、重力勢能和動能分別是多少?2.小球在下落過程中的受力情況怎樣?根據動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與動能的變化有什么關系?3.從B到C的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有什么變化?
上述三個大問題中包含不同的小問題,通過對動能、重力勢能和動能定理的復習,可導入到機械能守恒定理的學習。
課堂導入,重點在“導”,即通過引導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被引導的過程中形成主動求知的欲望。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做好導入,對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