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是目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提高了,有利于學生之間交流、互動,也有利于教師分組指導。作為物理教師,應該在新課程改革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以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一、正確理解三維教學目標
要對課堂教學進行變革,需要弄清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的內涵與外延,弄清三者之間的各種關系。
第一維目標,知識和能力。從知識角度出發,它主要包括我們在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學科知識以及基本能力,還包括收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運用這些知識,也就是說,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如果把一項技能掌握熟練了,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并進行了必要的總結,再加以運用,就成為技能。
第二維目標,過程和方法。過程是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交往體驗。方法是指基本的學習方法。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把經驗感受與人分享,這樣不但可以即時發現問題,也能大家一起解決問題。
第三維目標,情感與價值觀。情感不光是指學習上的興趣和責任,它更主要的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寬容的人生態度。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盡量讓學生少走彎路。
這三個目標是齊頭并進的,缺少哪一個都不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各方面都優秀的學生。
二、三維教學目標在物理教學中的實現
首先,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物理知識,還要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從創設情境入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實驗,多媒體課件,網絡視頻等多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運用物理本身的魅力和自然科學的聯系,以飽滿的熱情,感染帶動學生,帶領學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秘,這樣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巨大影響。
例如,學生對帶點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掌握得較差。教師可用示波器演示,讓學生觀察基本運動波形,然后利用數學中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觀察周期性,多變性的帶點粒子運動之美
其次,我們不光要教給學生科學知識,教他們怎樣去解物理習題,更要培養他們的人格和愛國精神。例如,在物理選修3-5原子物理時,給他們講一講“核不擴散條約”,再介紹一下“朝核六方會談”。讓學生從社會責任、道德以及生存環境等各個方面去認識核能的利與弊,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以前的著重點在于把知識分成一小塊,然后強化教材的知識。而今天,我們應該著重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在探究性教學思想的引導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挑戰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一些背景,設置一些簡單的情境,讓他們在愉悅的環境下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學習等方式建構物理知識,在熟悉的生活背景與社會背景下運用物理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無疑是有意義且有效的。
讓學生利用課本介紹的多種實驗方法,進行分析和比較,從中了解各種方法的優點和缺點。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新知識,學會新方法,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同時也享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總之,要以教學改革為契機,促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提升。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首要目標,贊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志宏.主體性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