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功”在力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它是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所以在教學中,應該以初中知識為起點,以教材內容為線索,進行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其二,它是能量和力的結合點。體現了能量和力的關系,是進一步學習有能的知識以及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結合本課特點,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功的要素,功的計算公式,并能理解正負功的意義,會求多個力做的功。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并了解物理學常用的,通過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常用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課前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和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基于此,可采用講授法、點撥法。通過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地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由于本節課是概念教學課,分析、推理成分居多,所以依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電腦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分析探討,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總結得出結論。這樣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可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新課引入
由一段視頻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結合教材中的三幅圖片,請同學們思考圖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發生變化,再通過對三幅圖片的觀察分析,讓學生歸納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從教學心理角度來看,這種講法有助于消除學生因學習新課帶來的懈怠感。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談到做功就要明確是什么力做功?對什么物體做功?在什么過程做功?
環節2.講解功的計算公式
通過復習初中已學過的知識提出問題,力的方向跟運動方向成某一夾角α時,力做功應如何計算?這樣設問可以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分析、推理,得出W=Flcosα.教材上的處理方法是分解力。在教學中為了活躍學生的思維,還可以介紹另一種方法,即把位移l分解,同樣可以得出W=Flcosα,不要小看這短短一筆,它能更好地開闊學生思路。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夾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數值的乘積,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標量。功的單位:焦耳。功的計算公式不是普遍適用的,它只適用于恒力做功,這一點教材上沒有提及,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向學生簡單介紹。在討論公式時,可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的值,讓學生自己總結力對物體做功的三種形式。教師應注意分析正負功的意義,并讓學生理解透徹,這樣做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環節3.多個力做功的求法
通過對教材例題的分析講解,介紹功的求解方法,借機為學生復習一下合力的求法。
環節4.本章小結
最后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總結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記憶的深度。
環節5.習題設計和作業布置
物理學科講究學以致用,所以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安排一些有適當難度的習題,讓學生分析解決。然后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課后作業,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效果。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脈絡,突出重點難點。所以教師的板書應力圖全面而簡明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以收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理念,本節課將以問題式教學為主,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法和學法和諧統一,使知識傳授和智能開發和諧統一。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