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師說:“提問像把火,有了這把火就能把學生的思維燒得沸騰起來。”因而可以說一堂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巧設妙問,激活學生思維,誘導學生一步步“質疑——析疑——釋疑”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它駕馭著瞬息萬變的學情,制約著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是教師知識和能力的一種展示。巧妙提問,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爭先恐后地表現自己;讓學生有所悟、有所獲,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身心上的愉悅和享受。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首先要注意,問題的語言表達應簡潔明了,盡量使用學生所學過的詞匯和語言形式;其次提出的問題要有學習價值,能激發思維,對該問題的回答有利于對所學內容的進一步學習;再次所提問題應有趣味性、挑戰性和刺激性,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生活經歷相關,提問要讓多數人能回答出來,這樣學生會更有信心繼續學習。課堂提問,切忌問題提出平平淡淡,老調重彈。問題的設計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得巧,發人深省。下面根據我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課堂提問的技巧。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活動幾乎貫穿于每一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意利用實驗現象因勢利導地提出問題。例如,在講《靜電現象》這一節時,為了把這一節抽象知識形象化,讓學生激發起探求的需要,我向學生展示了幾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扎繩(做此實驗要求當時天氣要干燥),提問:哪個同學能把蓬松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據生活經驗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手要求做這一件簡單的事,我讓每組派一位同學到講臺前操作,結果發現每位同學都事與愿違,他們發現繩子不僅沒有被聚攏在一起,反而比剛才更蓬松了,且越用力捻蓬松得越厲害,這一新穎現象使學生感到非常驚奇,怎么會是這樣呢?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這樣的問題不要教師開口,學生就已經開始思索了。再如,講大氣壓強時,用覆杯實驗引發學生思考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這樣的實驗現象大大出乎學生的意料,學生看完后自然而然地就在思索:為什么水和紙板不會掉下來呢?物理教學中很多問題都可采用這樣的引問方式,這樣的方式能大大提高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善于借用學生的錯例追問,對于教師的課堂提問百分之百的正確率是不可能的、不現實的。錯答、漏答是常有的,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善于把握情勢,迅速準確地選擇出可以加以利用的錯例,這是對課堂自然生成的一種資源的利用,這樣的教學效果往往比直接提問要好得多。例如,講二力平衡時,學生對細繩懸吊重物靜止、勻速上升、勻速下降三種情形下拉力與重力的關系的分析常出現這樣的錯誤,認為靜止時兩力相等,勻速上升時拉力大于重力,勻速下降時拉力小于重力。這樣的錯誤出現時,教師不能簡單地評判正誤,這時可追問:勻速上升、勻速下降的物體處于什么運動狀態?運動狀態是否在改變?運動狀態不變的物體應受什么樣的力作用?在這一系列的追問下,學生自然就認識了原先的錯誤,而且印象會非常深刻。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敢于放手,引導學生辯問。新課程理念之一就是教學手段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在課堂提問這個問題上也要貫徹這一理念。我們不能因為課時緊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更不能因為這種方式難于掌控而放棄嘗試。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方面看,這種方法無疑是高效的。例如,在講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的區別時,我就先拋出第一個問題:找一個力的平衡力或者找它的相互作用力時,首選的條件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很快就會形成爭論,爭論的范圍越大,參與的人數越多,效果就越好。再如,研究串聯電路、并聯電路時,由于剛接觸電路,學生對電路的認識水平還很低,如何區分串、并聯電路呢?同樣采用學生辯問的方式效果會比較理想。這時我設計了一個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辨別串、并聯電路你認為什么方法最行之有效?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我們選擇一些有針對的例題讓學生展示他的辨識方法,看是否真的行之有效,是不是有遺漏之處,通過實踐檢驗并加以改進,評判與改進的過程就是一個辯問的過程,最后形成一個正確的看法。這種方法當然要比教師直接講給學生要好得多。
另外,教師還應注意,課堂提問應是平等的對話。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以至擔心自己的回答會令老師不滿意,會招來同學們的譏笑,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應注意自己語言措詞及語氣、語態,要有一種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才能學生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學生也才會放開一切思想顧慮,走近老師,放飛自己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提問中無論學生的回答令你滿意不滿意,都應盡量避免言語的刺傷、態度的輕慢,應充滿激情,充滿賞識,充滿期待。同時教師還應耐心傾聽和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巧妙地因勢誘導,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
總之,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在課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將會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