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2011年的6月已畫上句號。筆者在初中化學教師的崗位上也經歷了8年的風風雨雨,由當初的稚嫩青澀一步步走向今天的嫻熟自如。因為學科的特殊性,筆者與學生的相處時間只能是短暫的一年。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快速融入化學課堂,進而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科成績?筆者認為,除了踏踏實實地做好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環節之外,還必須充分使用好以下幾種“催化劑”,以達到師生雙贏的局面。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無數的實驗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種親密關系的引導下,課堂的氣氛是和諧的、融洽的,教師以一種愉悅的心情、絕佳的狀態淋漓盡致地發揮自身的專業知識,語氣是溫和的,神情是柔和的,而學生為了獲得老師的喜愛,會全力做好老師喜歡的事,甚至會將對老師本人的喜歡轉移到老師所教的科目上去,即使是他不擅長的科目,他們在課堂上也會聚精會神地聽講,認真地思考問題,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這門科目的學習中去,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那么,如何才能與學生處好關系呢?首先,筆者比較注重與學生的初次見面,在第一節課上,筆者會以一種比較風趣、特別的方式作自我介紹,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筆者會請學生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在他們介紹時做好記錄,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然后選擇合適的方式和他們交心做朋友。其二,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筆者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始終讓自己高高在上,擺老師的架子,而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放低姿態,主動地去和學生們聊天,通過與他們的交流了解他們的性格,然后選擇合適的方式與他們做朋友。其三,教師要保持年輕的心態,與時俱進,關注學生關注的信息并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們會和你有親近感,自然而然就會喜歡上你,也會愛屋及烏地喜歡你的學科并將為之付出努力。
二、在實驗中大膽質疑,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初中化學實驗相對都比較簡單,學生通過老師簡單的講解就可以動手把實驗完成。并且大部分的實驗現象都比較明顯,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實驗的現象,并通過明顯的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想要說明的問題和相應的化學知識。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比較簡單又安全的實驗,筆者都盡量安排時間讓同學們根據實驗的現象自己設計問題并自己解答,這樣,實驗所涉及的知識點會在同學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人教版第二單元有一個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我們按照書本的要求去進行實驗,稍作改動的是,將燒杯內的水換成紅墨水以期看到更明顯的實驗現象。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水被倒吸了約五分之一。針對這一實驗現象,學生提出問題:水為什么會倒吸?(因為瓶內氣體的壓強變小了)變小了多少?(變小了五分之一)瓶內氣體壓強的減小可能是由哪些情況引起的?(溫度、氣體的量)這個實驗和溫度有關系嗎?(沒有,我們是等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才打開止水夾的)那么這里壓強的減小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是由于氣體的量減少五分之一引起的)氣體到哪里去了呢?(被反應掉了,反應又沒有生成新的氣體)空氣中的什么成分會和磷反應呢?(氧氣)說明氧氣占空氣成分的多少呢?(五分之一)通過這個簡單的實驗和學生的自問自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讓整個課堂生動、立體起來,又讓學生們很好地理解了進行這個實驗的目的,掌握了大綱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可謂一舉兩得。
三、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
化學不僅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還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學科,若將課堂中的知識和日常生活鏈接起來,那么死板的知識會變得鮮活生動,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走出課堂,貼近生活,體會化學的奧秘。
記得有一年,校園外一戶人家正在建新房,工人們正在往坑里倒生石灰,筆者便組織學生站在學校柵欄旁邊觀看,看到工人們向坑里的生石灰加水而產生大量“白氣”時,學生們都驚呼起來,這時筆者向學生們解釋起了熟石灰的制造過程,并對他們念起了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并告訴他們“粉骨碎身全不怕”就是生石灰和水反應生成熟石灰的過程。而“白氣”是因為在反應中產生了大量的熱的緣故。學生們都直呼過癮,并說這是一堂快樂難忘的化學實踐課。通過這次觀摩,學生們親身體會到了“化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的學科”,明白了學好化學不僅可以解釋很多生活中的現象,還對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一個注重將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的老師、一個有生命力老師,他必定能讓學生喜歡化學、親近化學,從而快樂學習、認真學習。這樣的課堂必定是高效的,學生的成績也必定是讓人滿意的!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