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浙江省高中生物課程采用了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生物學》教材。本教材與人教版教材比較,教學內容和教材的編排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大班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對全體學生進行一般的、共性的問題講解和指導,不能解決個性化的問題。然而,當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教材時,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閱讀中質疑、解惑和重構
課堂教學是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體驗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的主渠道。在生物課堂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要發揮學生閱讀的有效性,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有閱讀的興趣,有“讀”書的習慣,重視閱讀的感受和體驗,提倡多角度和有創意的閱讀,注重專業術語的積累等。
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要從每一節課出發,針對課堂教學的特點,指導學生閱讀高中生物教材。
1.教師講課前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在學生閱讀前,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閱讀,從教材中尋找答案。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在閱讀教材后,學生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學生聽課就有更強的目的性,并能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學習。在課堂上閱讀教材,可以保證學生有時間閱讀。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通過閱讀課本,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2.反復精讀教材的概念,找出其中的關鍵詞,區別相關的概念
在生物學教材中,有些概念比較接近,容易混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將教材多讀幾遍,再對比分析概念的關鍵詞,總結概念間的相同點,區分不同點。學生在閱讀中,可以認真體會概念的實質。當學生參與到概念的區分和構建概念的活動中時,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深刻的。
反復精讀教材不僅是對教材的簡單回顧,而且要分析教材中隱含的信息,找出相關的概念,進行對比和區分。
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讀概念,找出概念的關鍵點,并作上相應的記號,簡化知識的結構,增加知識的容量。同時,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反復精讀教材的概念,準確地構建完整的概念圖,使生物學零散的知識有效地整合起來,便于今后的復習。
3.認真閱讀教材中的小資料和課外讀的內容,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教材中的小資料和課外讀的內容往往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與拓展。例如,遺傳學中的第三大定律——連鎖和互換定律,就是以課外讀的形式呈現。這個定律很重要,但由于該定律不容易被理解,因此不作為高中生要求掌握的內容。但是,只有學習了這個定律才能完整地理解遺傳學的三大定律。又如,青霉素可以殺菌,但為什么可以殺菌呢?在教材的小資料中明確指出了它的作用原理——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形成。
對于這兩部分內容,教師可有選擇地挑選比較難的材料,指導學生課堂重點閱讀。如遺傳學中的連鎖和互換定律,在學生閱讀后,教師可讓學生嘗試著畫出遺傳圖解,學生閱讀和畫的過程就是理解這個規律的實質的過程。而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可以留給學生課后閱讀,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材中的小資料和課外讀的內容,不屬于教學大綱的內容,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只要求簡單了解,并不要求理解。但是,通過閱讀學習這些內容,可以使生物學的體系更加完善,進一步掌握生物學規律,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有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
4.課后通讀教材,使所學的知識具有連貫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著重介紹教學重點和難點,而對于一些簡單易懂的知識點往往一帶而過,但這些小的知識點極有可能成為考點。因此,學生不能忽略這些內容。由于課堂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學習,所以學生要在課后仔細地閱讀教材,進行自主學習,方能掌握這些內容。
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提綱,在學生通讀教材后,讓學生完善提綱的內容,使知識點豐富起來。在提綱的完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識點,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把握住教材的主要思路。
二、以科學的、發展的觀點從整體上閱讀高中生物學課本
1.教師指導學生用與時俱進的觀點來理解生物學的發展史
教材中的生物學史,呈現了生物科學的發展。在科學的發展史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錯誤的結論。一些曾經被認為是正確的觀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學實驗的進一步分析驗證,現在被認為是錯誤的。因此,學生在閱讀該類內容時,教師可作適當的補充說明。如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認為酶的本質都是蛋白質。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又發現了少數特殊的酶是RNA,因而酶的概念被重新定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疑問:RNA為什么可以成為酶呢?這時,教師補充該部分的內容背景知識,讓學生深刻理解酶的本質——酶是一種活細胞產生的生物催化劑,其化學成分是蛋白質或RNA。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地形成完整的概念。因此,用與時俱進的觀點學習教材中的科學史,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當自己的觀點與現有的概念發生沖突時,學生可以設計實驗來驗證現有的觀點是否正確。讓學生帶著懷疑的態度學習生物學知識,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參與實踐,進行研究性學習。
2.通過閱讀高中生物學課本中的實驗過程、現象和結論,分析和總結科學的研究方法
在2010年浙江省《理科綜合》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學生要具備以下能力: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與處理;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的方法。
學生在閱讀教材時,不僅要知道實驗的現象,還要歸納總結出實驗的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實驗結果,更應該讓學生從中學到科學的研究方法。掌握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終生受益。因此,掌握學習方法比獲得知識更加重要。如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假說演繹法,教材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這種方法,但是把該方法滲透到孟德爾的兩個遺傳實驗中。因此,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要閱讀教材中呈現的知識點——實驗過程、現象和結論,還要進一步思考,從中提煉出科學方法的一般步驟,實現思想上的升華。這對于高中生來說,要完成這個過程有很大的難度,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和諄諄教導。
3.教師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重新整合,優化個人生物學科知識結構
教材編排時,尊重科學的發展過程。在發展史上,先是孟德爾提出遺傳定律,再發現減數分裂的染色體行為變化。學生按照這種順序學習,掌握遺傳定律會有一定的難度,但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孟德爾提出這兩個定律的不容易,理解為何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被遺忘了35年后才被科學家肯定和推廣。這也說明“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不能太急功近利”這一不爭的事實。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重視結果,而忽略學習過程,學生在克服困難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當然,在學習減數分裂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理解孟德爾遺傳規律,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把握遺傳規律的實質。所以,學生在閱讀時,可以順著教材讀,也可將教材內容重新整合后再讀。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生物科學的知識,將所學的內容系統化。
三、當生活實踐與所學內容發生沖突時重讀教材,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學生在這課堂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當兩者發生矛盾沖突時,學生要重讀教材,理解教材中所闡述的原理和適用范圍,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
1.將生活實際和教材相結合,切實把握所學觀點的準確性和適用范圍
《生物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當生活實踐和所學知識相違背時,學生需要重讀教材,思考教材中的觀點是否正確。如:“當某人發熱38.3℃時,給他蓋上厚被子,讓他出一身汗,熱度就會退下來!這種傳統做法是科學的嗎?”面對這個問題,學生需要重新閱讀教材中“人的體溫調節和穩態”的內容。經過閱讀分析得知:人在正常情況下,通過各種調節機制,使人的產熱量和散熱量相等,保持體溫相對穩定。然而,人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人的體溫上升到38.3℃時,說明穩態已經遭到破壞。綜上所述,以上的做法是不科學的。正確的做法是給他進行物理降溫,使他恢復正常體溫。
生物學是一門與生活實際聯系很緊密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用現實中的例子,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
2.多讀課本,多說多寫,用正確的生物學術語表述
《生物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準確地用生物學術語描述生物學現象,這就需要學生多讀教材,并多說多寫,才能使自己的表達逐步完善。如“酶死了”,這是學生常犯的一種錯誤。酶是一種物質,不能用“死”來表達,正確的描述是“酶失去活性”。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復習時,要注重對學生生物學術語表達的訓練,多閱讀課本,多用教材中的術語,正確理解相關概念的聯系和區別,把握概念的實質。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多閱讀教材,多看書本的內容,對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要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去閱讀教材,不斷挖掘教材中的內涵,構建合理的知識框架,優化生物學的知識體系。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