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向縱深方面的推進,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建立一種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追求的目標。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本人認為如何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實施我們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才是當前我們這些基層教師們必須考慮和解決的首要問題。現就本人在科學課堂中的一些有效教學嘗試與諸君共享。
一、興趣的培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初中科學概念、規律較多,而且有些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就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生動有趣的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利用科學史實激發學習興趣
一些科學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來講授新課。例如,講《簡單磁現象》,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來講授新課;講阿基米德原理時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稱皇冠的故事或曹沖稱象的故事來講授新課。這種講授新課的方法,其最大的特點是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有助于啟發學生進行科學思維,也是生動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很受學生歡迎。
2.利用疑問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講《阿基米德定律》時,教師可先提問學生:一只鐵釘放入水中會沉下去,為什么用鋼鐵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會沉下去呢?在學生感到疑惑和驚奇的同時導入新課,效果非常好。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有了疑問,就會對研究的對象產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高漲起來,這樣,學習的效果無疑是好的。
當然,我們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錯誤經驗,利用實驗,利用介紹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利用對聯、口訣、謎語等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如果在學校里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師生間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關系,教師成了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就能保證學生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發展,逐步形成進取、探索、創造性的良好學習品質。如教學《物質的密度》一課時,教師有意讓學生觀察“我今天外表看起來有什么變化?”在學生發現老師今天手指上佩戴一枚“金戒指”這一“新大陸”后,驚喜之余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本節課的開展營造了輕松的氛圍。然后,教師再鄭重地告訴學生:老師本來是不允許戴首飾的,但是這枚戒指是我剛剛在路上撿到的,同學們想知道它是否是純金的嗎?這樣的教學設計設置了懸念,誘發了學生個體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求知欲。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既有信息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維的撞擊,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狀態,使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理想場所。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效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手段。在科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按照學生現有的邏輯思維很難理解這類概念,又不能通過生活經驗、生產實踐或者實驗等方式加以解釋。例如,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時,可用動畫模擬“在點燃條件下氫分子、氯分子加速運動分解為原子,兩種原子重新自由組合構成了氯化氫分子”。這種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畫面時間短暫,卻把分子分解為原子,原子重新構成新的分子的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根據需要還可以反復回放,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解決了疑難問題。對于一些危險的化學實驗的講解,只是口頭的描述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實際操作也有相當大的危險性,怎么辦呢?例如,濃硫酸稀釋的正確操作是將濃硫酸沿燒杯內壁緩慢注入水中,并不斷用玻璃棒攪拌,切不可將水注入濃硫酸中,否則會發生危險。但如何危險,學生不能親自體會。這時向學生展示將水注入濃硫酸的實驗錄像,學生就會對此有較深的印象,錯誤操作出現危險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總之,在化學教學中能巧妙運用現代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多媒體輔助教學將視覺和聽覺等同時作用于人的感官,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變化,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美的熏陶。隨著教育形式的發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必將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和發展趨勢。
四、有效的教學行為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課堂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和行為。有效教學行為指能夠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行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和具體情況設計出多樣化教學。
1.變演示實驗為師生同臺表演
教師的演示實驗,不可能也不應該全部變為學生實驗。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眼、動口,特別是動手機會,對一些演示實驗,我不演示,讓學生親自實驗,自己觀察。如講電壓表、電流表時,我將一些儀表送到學生手中,讓他們自己觀察表的刻度盤、指針、旋鈕,使他們的頭腦中產生直觀的認識,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如在講《測平均速度》時,我大膽地讓學生走上操場,在操場上測出10米、20米、30米、40米的距離,分別讓4個學生測出幾個同學跑過這些距離所用的時間,然后趕回教室,用測得的數據計算平均速度,學生的積極性全部被調動起來。
2.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
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2~6人,在教師的引導下讓他們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這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通過相互提問與討論、合作與交流,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無須教師做全面的講解,也避免了課堂中過于沉悶的教學氣氛,同時也可使教師有時間解決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在講解“近視眼及其矯正”時,我先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眼睛近視的學生說說自己不戴眼鏡和戴上眼鏡時看物體的感受,再讓學生提出一些有關近視的問題,并讓學生們根據他們的經驗和已學過的科學知識,分組討論:“近視眼是怎樣形成的?”“如何矯正近視?”“怎樣預防近視?”等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學習氣氛較熱烈。還有一些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如“什么是真性近視?”“什么是假性近視?”“中學生近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配戴眼鏡?”“近視眼的激光治療是怎樣進行的?”等等,學生們在課后通過調查、網上搜集資料等方法來嘗試解決。如此探求知識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對知識保持的程度,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相互啟發和訓練,還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
五、及時檢測反饋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當堂練習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它對學生消化、掌握當堂內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每節課結束前十幾分鐘,都要對學生進行當堂測試。教師先對習題進行精選,選擇具有啟發性、典型性、規律性和針對性的習題,可先讓一位學生匯報結果或上講臺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適當的講解,然后師生共同分析、討論或待學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評分標準,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評,并統計測試結果,使全體學生能及時了解自己測試達標效果,教師獲取反饋信息后,及時進行矯正與鞏固,進行差生輔導。這種有目的、有意識、有反饋的學習,則是解決學生目標達成障礙的有效手段。通過讓學生及時知道學習結果,教師及時了解教學效果,提高了教與學雙邊的實效性。
總而言之,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科學課堂最關鍵的支撐點和根本出路。教師應不斷探索與創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行為,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李召存.教學中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0(5).
[3]王舜之.科學探究活動中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J].教學參考,2003(6).
[4]王玲玲.有效學習的心理因素分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4(4).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