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生物學教學以基本概念、理論為主導,無視學生復雜的心理活動和生活背景,把學生頭腦當作“黑箱”來支配。這樣的“灌輸式”教學,架起的是“空中樓閣”,雖然可以使學生獲得較高的分數,但是缺乏個性,缺乏對生活的關注,不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和情感價值觀。傳統“灌輸”模式下是生物學知識走向學生,學生對課堂上知識的探究是被動的,只有改變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從而讓學生走向生物學知識,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
那么,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實現學生走向知識,拆除阻隔學生與現實、學校和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呢?
一、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拆除學生與現實之間的藩籬
學生在課堂上沉浸在遠離現實的書本世界,而在課下則生存于現實的生活世界,汲取著生活的真知,接受著生活的錘煉,造成了學生與現實、課程與生活之間的嚴重脫節。很多學生會有這樣一種受:“我學的知識好像沒有什么用處?”“知識離生活很遠!”……那么如何拆除書本與現實生活的藩籬,構建學生與生物學知識之間的橋梁呢?筆者認為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多地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將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問題進行探究。
1.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增加生物課堂的實效性
相對于初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生物課程增加了“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一基本理念。這將有利于打破傳統的學生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隔閡,使學生對學習過程變得更有興趣,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也更加牢固,理解也會更加深入。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那么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將更多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生活素材種類很多,比如可以是生活熱點新聞(汶川地震中的幸存者與生物中水、無機鹽的聯系;太湖藍藻事件;陜西“華南虎”事件與生物進化、生物多樣性的聯系……)、具體的實物展示(重組酵母乙肝疫苗說明書與基因工程的聯系、洗衣粉以及相關商品的包裝說明與選修一相關內容的聯系等等)都可以作為我們生物課堂教學的良好課程資源。
2.創設具有時效性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作為學生培養創新能力、尋找學習樂趣的一種有效措施,在新課程的背景下獲得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例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一):“從生物圈到細胞”的內容中,問題探討就創設了SARS病毒這樣一種問題情境,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也認為2003年的“非典”是舉國關注的熱點,作為學生學習的輔助材料,比較能夠觸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如果我們從學生自身的心理世界、生活狀態來分析,在2003年學生們應該是小學即將畢業的時候,SARS對我們這里并沒有產生較大的影響,學生感觸不深。如何能夠激發本地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如果我們采用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這一世界熱點作為問題情境效果應該更好。《生物學教學》中每期后面的科技快訊、生活中的熱點新聞應該都可以作為我們問題情境的素材。
二、通過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拆除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藩籬
讓學生走向生物學知識,必須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去主動探究、動手、動腦、動口。而教室中高高在上的“七尺講臺”,以及學生與教師聞道先后的差異,造成了學生自身在心理上對于老師的“恭敬”,對自己的“自卑”。在這樣一種心理的驅使下,使我們傳統的生物課堂缺少一個共同學習、探究知識的平臺,更多的是學生作為“觀眾”,而教師作為“演員”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的能力、情感能否得到培養?知識目標的達成率有多少?很少引起大家的關注。
1.精心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在新課程的課堂中已經不能再充當傳統的主角“演員”,而應該扮演“導演”的角色,作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那么我們在生物課堂中應該怎樣來設置我們的問題呢?一般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集中到發散的原則,也就是一開始只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讓學生解答;然后是綜合性的問題,增加學生的思維量,讓學生對整體知識體系進行把握,最后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這個問題是不是盡善盡美了呢?”……這樣的問題應該更多地出現在我們課堂的語言中,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實現情感的升華。通過這種問題模式的設置,可以從知識、能力、情感思維方面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2. 打破傳統集體授課的模式,增加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和互動
在課堂的授課模式中可以盡量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模式。小組合作模式可以實現組間同質、組內分工,讓每一位學生在一個計劃或問題解決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特點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沒有等級之分的空間,學生才能暢所欲言,他們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創新也才能應運而生。打破傳統課堂中只有尖子生擁有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機會的現狀,真正實現生物課程的目標。
三、通過生物科學史的學習,拆除學生能力、情感發展目標與知識目標達成之間的藩籬
生物科學史應該是提高學生能力的良好素材。在這部分內容中更多的是滲透科學家在發現生命規律或現象過程中的一種科學方法和精神。這正是學生所缺少的。借助多媒體手段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對生物科學結論、規律的得出過程進行豐富和還原,精心安排,讓相關的歷史事件映象能夠在學生的腦海中重現,對生物科學史進行有效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去挖掘、發現這一過程中的科學方法,掌握生物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應對策略和一般思路。例如,在光合作用過程中,通過補充亞里士多德、海爾蒙特等科學家的探索光合作用的過程,豐富學生對于光合作用探索過程的完整認識。同時通過對相關科學家探索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問題的設置,有利于滲透科學方法、辯證思維的訓練,活躍學生的思維。
這正體現了生物科學史在學生三維目標達成過程中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生物科學史進行有效教學,實現它的功能,從而拆除學生能力、情感發展目標與知識目標達成之間的藩籬。
四、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藩籬
通過加強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走出校門,感受自然。其中,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區實踐對于學生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應該是最為有利的,讓學生直接感受整個社會、自然的變化。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春游或者選擇某個調查課題,如“市區河道的污染情況調查”“最近三十年生物常見種類比較”等等,讓學生分小組深入社會,進行深入社區的采訪,書寫調查報告。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社會的變化,感受我們周圍所生活的環境的改變。通過這樣一個切實的數據所呈現出來的內容,讓學生珍惜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藩籬,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新課程理念指導我們對傳統的生物課堂做出一定的改變,讓學生在觀察到的現象和問題中進行生物學內容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該是主動地、積極地走向生物學知識,從而實現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崔紅霞.生物學生態課堂的建構策略摭談[J].生物學教學, 2008(3).
[2]邱敏.構建生態課堂的嘗試[J].中學生物學,2007(12).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