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第一章有一個DIY作業,要求制作一個生態球,很多生物教師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的上課時講一下,有的一帶而過地要求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做一下,有的干脆不講。筆者認為,這個生物模型大有可為,我們應認真督促學生做好這個模型。
一、生態球模型的制作及意義
從“做中學”是杜威提出的教學理論,主張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相聯系。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生態球模型的制作既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又能很好地詮釋“做中學”的真諦。教師應布置學生小組集體制作生態球、生態瓶或生態箱,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這個作業,并評出最佳作品。完成這個模型,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料,比如箱子、瓶子、水、植物、動物等。如果這個小型生態系統要保持更長的時間,必須關注生態瓶中各種生物的種類、數量、比例以及合適的條件,學生可能花很多的功夫琢磨自己的作品,在此過程中,小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得以培養。
例如,關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新課標的要求是“理解”,這個知識點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因為這個知識點抽象、難以把握。教學中,通過教師的講解,或書本知識的學習,學生可能會記住,但很難真正去理解。在制作生態球模型時,學生為了讓其存在時間更長,必須注意動植物的比例,氧氣、二氧化碳的平衡,陽光、空氣的作用等。也有很多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經歷過失敗,比如植物少、動物多,很快動物就會出現缺氧現象,或者生態瓶沒有放在光下,里面的生物也會出現缺氧甚至死亡現象,學生當然會分析失敗的原因,并努力成功,在此過程中,能夠理解生態瓶中動植物的作用,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理解陽光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這種通過實踐獲得的經驗是任何書本知識都不能代替的,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深刻理解。
二、生態球模型制作失敗的原因
一個生態球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而且是一個密封的生態系統,除了陽光外,其余外界的任何物質都不能進入這個模型,憑借生態瓶內各種成分的合理配置,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也就是暫時的生態平衡。當然,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考慮生態球內各種成分的種類、數量、比例等,考慮食物鏈的條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等,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造成前功盡棄,實驗失敗。常見的失敗原因如下:
第一,缺乏陽光照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瓶內二氧化碳含量高,動物死亡,一段時間后,植物死亡,生態平衡破壞。
第二,生產者、消費者的比例關系不恰當。最常見的是植物少、動物多,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瓶內二氧化碳含量高,動物死亡,更長一段時間后,植物死亡,生態平衡破壞。
第三,分解者不可缺少。個別學生將生態瓶消毒,造成分解者缺乏,動物的糞便不能及時分解,環境污染、惡化,生態平衡破壞。
第四,不理解生態系統的實質,生態瓶沒有密封,外界的空氣可以進入生態瓶,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系統,更談不上生態平衡了。
第五,食物鏈太簡單,不能體現生態系統的復雜性。
由于有這么多的失敗可能,真正成功制作一個生態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學生對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意義能夠體會更深刻,認識更到位,保護環境的行為才能更自覺、更堅決。
常見的考題:一位同學將魚、田螺和一些水生植物一起放在盛有水的密封的廣口瓶里(參見下圖),在廣口瓶的近旁放一盞電燈。過了幾天,他發現這只瓶子中的水會慢慢地變綠。綠顏色說明有水藻在生長。分析回答:
(1)在廣口瓶生態系統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各有哪些?
(2)非生物因素是否能進入這個密封的瓶子?如果能,主要是什么?
(3)魚、田螺和水生植物能分開在密封的瓶子里單獨生存嗎?為什么?
(4)請寫出其中一條食物鏈。
(5)小明擔心瓶內的生物缺氧,將瓶蓋去掉,請問這還是一個生態系統嗎?
(6)如果沒有光照射,這個生態系統會有怎樣的變化?
(7)小玲在做生態瓶之前,將瓶子進行了徹底的消毒,這樣做合適嗎?
(8)無論如何保護,人工生態系統最終不能長久存在(如生物圈2號),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總之,無論是從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還是從提高學生的成績角度,制作生態球模型的這個活動能夠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體現新課標倡導的三大理念。因此,組織學生做好這個模型是很有意義的。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