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重要載體,所以讓學生學會閱讀教科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好生物學的前提和保證。但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善于閱讀,何況新課標教材比較舊教材,課本講解少,探究性內容多,學生閱讀起來感覺困難重重。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一、指導學生做好“標、增、注”
生物學教科書中有許多內容需要學生記憶,為了引起學生注意,提高讀書的有效性,有些內容應該指導學生直接在教材上標、增、注?!皹恕本褪前阎匾膬热?、必須記憶的內容及關鍵性字、詞、句等用各種符號標出,以利于學生復習。“增”就是增補。對于書本上描述不詳細的地方給予極其簡要的文字說明?!白ⅰ本褪菢俗?。為了使所學知識前后銜接,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指導學生將教科書的個別內容適當 “前挪”或“后移”,并將它們批注在旁以便加深理解和復習,閱讀時可隨時查閱。這些方法最好用在教師講解的讀書活動中,以便督促學生完成。
二、隱含未顯內容,啟發閱讀
教科書中有一些內容沒有文字說明,而在課本插圖或表格數據中隱含,容易被學生忽視。這些隱含未顯內容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完成習題的障礙,而吃透教材是充分發揮插圖作用的關鍵。插圖是形象化的教材,是生物學的第二語言,它是對教材中文字部分的延伸,是為更好地理解文字內容服務的。所以,教師要適時引導、點撥學生閱讀,使隱含內容顯現出來,這樣才能使學生悟出課本插圖中隱含的而沒有文字表述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圖和解題能力。
三、構建知識體系專題,引導閱讀
生物學教科書中前后呼應的內容比較多,教師可對不同章節出現的同一類或者相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組成知識體系,以小專題形式讓學生閱讀。如蛋白質的有關知識:化學元素——基本單位——多肽——多肽與蛋白質的關系——蛋白質的結構——蛋白質的功能——蛋白質的鑒定——蛋白質的代謝——蛋白質的合成。這些類似的知識點都可以采用專題形式閱讀,既可以使零散的基礎知識形成整體性的結構體系,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四、巧妙設問,激發閱讀愛好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教學,每節課都可設置學案。教師可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重難點,抓住那些牽一線而動全身的關鍵點編寫閱讀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新課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免疫調節”時,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問:“人的周圍處處布滿了能使人生病的細菌、病毒,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處在病原體的包圍之中,但我們并未時時得病,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帶著問題再根據事先設計好的學案閱讀,動手、動腦的同時,主動獲取知識,有效地提高了學習能力。
五、易混內容對比閱讀
生物學教科書中很多內容僅靠機械的記憶很難達到目標,也極易遺忘。如果正確指導學生從中發現一些內在的規律,理解性地去記憶所學知識,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比的方法是人們區別易混內容時的首選方法。閱讀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對易混知識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弄清內涵和外延的關系,既可加深記憶,又利于準確把握。例如,在“人體內環境及穩態”的學習中,注重血液與血漿成分的比較、內環境三種成分的比較、神經調節中神經與神經纖維的比較、種群和物種概念的比較;必修一中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比較、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比較等等。教師在布置給學生比較內容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采用適當的比較方法,如列表比較、畫概念圖比較等,效果更佳。
六、概念閱讀學會概括和“提純”
生物學教科書中基本概念與定義較多,而且表述簡練、抽象,如“反饋調節”的概念。這些概念學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且不易記住,只能通過死記硬背。實際上,任何一個完整的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學生如果連概念的內涵都模糊不清的話,很難說他對某個知識點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對教材描述的概念進行歸納、概括和“提純”,既能增進對概念、定義的理解,又便于記憶。如“基因”的概念,可從三個方面概括歸納:①從功能上;②從化學本質上;③從結構上。有些概念可緊抓關鍵字、詞進行概括。如“相對性狀”的概念,可概括為“兩同(同種生物、同一性狀)一不同(不同表現)”;“群落”的概念關鍵抓住幾個限制條件,即“同一時間”“一定區域”“全部生物”。當學生掌握的概念達到一定的數量時,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對這些概念進行有效的梳理和歸納,如構建一個合理的概念圖或概念網絡,這樣閱讀的效果會更好。
總之,學好生物學,首先要掌握閱讀教科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獲取和應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學得更輕松,才能更好地駕馭知識,靈活應用知識。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