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實踐課改理念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還提高了學生成績。本文對用科學史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掌握以圖識記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及情境創設,引領學生主動學習;開放生物實驗教學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四大創新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進行了分析、探討,供大家參考。
一、用科學史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1.運用實例
我們曾在“細胞膜的結構”一節中,引入了E.Overton ,Crijins 和Hedin在不同實驗中所觀察到的不同現象,使學生依次得出有關細胞膜的結構。另外,在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以及生長素的發現中,分別都進行了運用科學史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嘗試,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2.作用
通過生物學史進行探究學習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創新精神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主要體現在它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的研究方法,更好地學習科學家的獻身精神。
二、掌握以圖識記法,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知識
1.運用實例
以圖實記法主要用于高三的總復習階段,如細胞膜的結構,細胞分裂,光合作用的曲線,物質循環等。
2.具體方法
(1)學會識圖:使學生學會從哪看、怎樣看以及如何分析。
(2)動手繪圖: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圖是看懂了,但在運用過程中卻經常出錯。這時我們可以結合書中的圖或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所以,在引導學生把握圖解的同時,最好讓學生親自動手繪圖,再與書中圖相比較,找出不正確的地方,使學生記得更加準確、牢固。
(3)運用圖解歸納總結學習知識:
在掌握生物圖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圖解,不斷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使知識融會貫通,真正起到“以圖識記”的作用。
3.作用
經過課堂實踐,我發現以圖識記法的效果很好,直觀形象的刺激仍能夠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所以,學生掌握理解知識的最好途徑,就是通過有趣生動的生物圖像。只有學生了解了生物體的具體結構,才能更好地研究它的功能。
三、情境創設,引領學生主動學習
1.運用實例
假如你像小說中的魯濱遜那樣,流落在一個荒島上,那里除了有能飲用的水以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你隨身攜帶的尚存食物只有1只母雞和15kg的玉米。
你認為以下哪種生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他人的援救:
1.先吃母雞,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去喂母雞,然后吃母雞產下的蛋,最后再吃母雞。
2.作用
教學情境的創設,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模擬的教學情境中理解情境,心情愉快地進入角色,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這樣不僅使學生印象深刻、課堂活動生動有趣,而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開放生物實驗教學,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
1.具體操作實施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實驗小組可在中學生物教材中選擇一個實驗作為教學實踐課題,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且選擇實驗材料,自己動手做實驗,做好觀察記錄。
2.作用
(1)為學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臺,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調動了他們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開放實驗內容,為學生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提供了載體。
(3)使學生對該課印象深刻,與傳統實驗相比,開放生物實驗教學不但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還提高了課堂中的學習氣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運用科學史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等教學模式的嘗試,使每一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并感受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學生不僅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也探究了人與自然以及社會倫理等關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性,豐富了學生的生物學課堂知識,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并全面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使每一個同學都能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探究知識的行列中去。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