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的學科,數學難學已成為很多中學生的共識,數學課堂更是被許多學生認為是毫無情趣的代名詞.其實不然,一堂成功的數學課也會使學生回味無窮.要上好一堂精彩的數學課,巧妙地引入課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恰到好處地引用課題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幾種引用方式.
一、 巧設懸念,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教學中,要善于設置一些問題,制造思維懸念,使學生形成一種思維意向,激起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
為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這個課題筆者先設計了一個問題:“小明為測量池塘AB的寬度,他先在池塘AB外取一點C,連接AC﹑BC然后取AC ﹑BC的中點D﹑E,量得DE的長度,便得到池塘AB的寬度.這是為什么呢?”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就進行思考:AB、DE是兩條不同的線段,難道它們之間會有某種聯系嗎?從而形成懸念,激起學生對這一課題的學習興趣.
在講“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時,課前我拿出一個打破的鏡子并把它畫在黑板上,對學生說:“今天看誰能‘破鏡重圓’?可古語說‘破鏡不能重圓’但是今天你們將可以推翻這句老話,用你們的數學智慧加上靈巧的雙手一定能實現這一夢想.”
就這樣,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了新課的學習中.制造懸念,創設情景,不僅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體念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是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
二、動手操作,使學生積極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內容,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動手實驗來發現數學結論能促進學生思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內容時,筆者是這樣安排和學生一起完成下面的操作的:
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分別用三種顏色將三個角表示出來,再用剪刀把三個角都剪下來.
(1)你想怎樣處理剪下來的三個角?
(2)把三個不同顏色的角拼在一起,你會觀察得出什么結論?
(3)你用什么方法能夠解釋“三個內角之和等于180°”?
經過學生們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他們能找出很多說明結論的方法,當然從中也體會到了在動手操作中獲得新知所帶來的樂趣,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愉快.又例如,講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可以讓學生取一張等腰三角形的紙片,把兩腰疊合在一起,學生在觀察疊合的情況后便自然而然得出性質的內容.講錐體體積等于等底等高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時,也可以設計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將水裝滿柱體容器,然后注入錐體容器內,使學生看到倒三次剛好倒完,定理的得出也就不難了.
總之,學生動手動腦,通過實驗,引出新課題,興奮不已,思維極為活躍,這樣學生不但能牢記掌握知識,而且激發了他們勇于探索知識奧妙的興趣,讓他們成為獲取知識的勞動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以數學的廣泛應用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我選擇“日歷中的方程”這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先給學生觀察一幅畫出了一個橫列一個豎列的掛歷,然后說出自己得到的數字之間的關系;再圈9個數字的正方形讓學生再觀察,再說出自己得出的規律.該問題對初學方程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我讓學生親自從事這一游戲,深入觀察日歷中“數”的規律,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并充分發表各自的見解,動了腦又動口.
二次函數應用問題在整個初中階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歷來也是中考的熱點,但對很多初三學生來說都有一種懼怕心理.最值問題和運動中的二次函數問題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教學中通過引入拱門問題、噴泉問題、隧道問題、扔鉛球問題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讓學生從枯燥乏味的習題中解脫出來,變得“樂學”,進而“好學”.
由于是生活中的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這樣的引入使得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滿腔的熱情,投入到解疑過程當中,認真研究,最終懸念得以解答,使學生獲得知識,學得快樂.
四、重視課題學習,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數學課本很多章都設有課題學習,但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常常被很多老師忽略,覺得可有可無.其實不然,這些內容跟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非常感興趣,利用這些教學資源,特別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在上八年級下冊19.4課題學習重心這節課的時候,上課一開始筆者用手指頂住一個四邊形薄木板的一個點使木板保持平衡(這個點我作了記號),放下,讓一個學生來頂這薄木板,可他老是不能使木板平衡.再換
(下轉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