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只有兩者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而信息技術課時少,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才能達到教學目的,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作些分析探討。
一、讓學生動手操作,是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操作性、實踐性是最主要的學科特點,這也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評價標準。只有親自動手,親自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只有積極思維,多動手操作,才能提高計算機水平。
例如,對于剛接觸電腦的學生,鼠標操作的基本技能,教師的講解是非常好理解的,在實際操作中就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這時就需要學生多練,多動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玩一些練習鼠標的小游戲,讓學生在玩中練,練中玩,這樣不僅寓教于樂,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操作鼠標的技能。對于畫圖過程中各個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只有讓學生多畫,臨摹畫,指定主題作畫,自創主題作畫,讓學生運用各種方法,完成各種任務,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提高能力。
二、合作學習,是信息技術有效教學一種的方式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做過一個比喻,他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個蘋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而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這個比喻很形象地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幾個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識、思想,就會使每個人多學到一點東西。通過合作、交流,每個人很可能得到一個,甚至幾個“金蘋果”。這實際上就包含了合作學習的意思,合作學習是指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從事學習活動,互促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學習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合作學習環境以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作用,通過合作學習,學習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組織合作學習,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團結協作精神。
在平時教學設計中,出示任務后,教師不必急著把操作方法演示給學生,而是把在制作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請組內學生分工協作,一人解決一個問題,在各自解決了所分配的問題后,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把組內同學都教會。只有大家都學會了,才能得到“小組合作獎”。不僅要求組內學生多交流,也可以向組外同學請教,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得到了提高,大家都養成一個習慣,有問題先交由組內同學合作解決,會的同學充當“小老師”,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學習環境。
三、激勵學習,是信息技術有效教學保障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離題”作品通常是指沒有按照范例或者教師要求制作出來的作品。以往,教師一般會加以批評:“你在畫什么?看其他同學都在畫什么!”,并且會立刻要求他們“改邪歸正”。其實,這樣的處理方式并不能完全令學生口服心服,反而可能會使他們在不滿、不解中失去回歸主題的積極性,長此以往,也將會逐漸消磨和抑制學生的個性。所以,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離題”作品,只要他們能對自己的作品作出合理說明,那就是一幅值得肯定和表揚的作品,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
例如,在用“畫圖”軟件創作《我的家》時,書本上范例中的窗戶是圓角矩形的,有的同學把窗戶畫成圓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或者是上圓下方的。教師可把他們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看,“這幾位同學制作的窗戶很特別,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想法”,幾位同學深受鼓舞,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也達到預期的效果。
是啊!哪個孩子不喜歡被表揚,哪個孩子不喜歡被鼓勵?心理學研究表明:肯定性評價(表揚和獎賞)比否定性評價(批評與懲罰)的效果要好。批評與懲罰容易造成師生對立,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同時也會使學生產生消極自卑的心態;而表揚與鼓勵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對教師的指導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教育的效果會更為顯著。在教學活動中,可采用以下三種表揚和鼓勵的措施:一是多用鼓勵性的情感和言語,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都及時地肯定,鼓勵他們積極地向下一個問題進軍;二是采用紅五星的方式,對表現好的同學進行及時獎勵;三是采用獎卡的形式,有“電腦小能手”“任務完成獎”“小組合作獎”“最佳創意獎”“小小設計師”等。使學生在贊賞中,輕松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