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半年多時間(2010年3月~2010年12月)的探索和研究,我們課題小組對通用技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了初步的成果,現做如下總結。
一、制定科學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做好階梯
在實驗班的教學內容上,我們課題小組制定了較精細的計劃,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分析,到動手制作,再到自主創作的整個過程,我們本著先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出發點,每個問題,每個設計制作項目都考慮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只要學生具備了創新思維,以后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形成和提高方面就有了希望,所以,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
例如,在講地質版《技術與設計1》第二章的第二節《設計的基本原則》內容時,我們是這樣設計教學內容的:對幾個簡單的原則(美觀性、經濟性、安全性、實用性)采取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分析的方法,只要學生能舉出相關案例,就說明學生已經掌握這幾個原則內容及特性,而對于較為重要及較難理解的原則(科學性、創新性、技術規范性、可持續發展性)則采取給予案例引導分析的方式進行理解應用,特別是技術規范性原則是學生較為陌生的,可讓學生從書面了解,再上網查閱資料進行理解應用。在這之后的第二節課時中,再讓學生用身邊可用的材料,也可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彩色卡紙、橡皮泥、硬紙板)隨意創作設計作品,并進行小組評比,同時讓設計者介紹設計的思路。通過這種方式授課,收到的效果很好,學生創作的積極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讓學生自己介紹設計過程,這樣學生不得不整理設計思路,同時也讓學生逐漸養成了以創新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創新的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
自新課程改革開始至今,涉及的每個人的教育、教學理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在通用技術這門課程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這門課程位置的特殊性——在高考中占的分數比例很小,這樣學生在心理上就不是很重視,若教師在教學上不采取新的教學模式,那么這門課程開展的實際意義就不是很大了,所以,我們通用技術教師要結合現有的技術條件和身邊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
其中,最有效果的例子是一節制作課,這節課的內容是《體驗設計實踐》,首先在課前的一分鐘時間完成分組,組長的指定采取舉行授權發牌儀式完成,這樣給每位組長樹立信心,同時讓其他學生的合作心理集中在組長身上,表達闡述問題過程由組長帶頭,從而順利完成課程目標;內容則采取游戲方式(擊鼓傳花),讓點到名字的學生分析問題;作品的制作采取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評價采取小組自己分析及其他小組給予評價及打分的方式進行,這樣每個環節都跟平時的枯燥授課方式不同,都是學生平時喜歡做的——邊玩邊學,與學生好競爭好表現的特點相符,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不但順利完成了教學目標,還讓學生越來越喜歡這門課程,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怎樣去創新,從哪些方面去創新。
三、合理新穎的評價模式是學生提升創新能力的動力
從每一次的思考到每一次的回答、再到每一次的制作,都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評價和肯定,這樣不只是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己有創新方面的能力。目前常見的評價方式有考試評價、問卷調查、口頭表揚等方式,這些方式都能給予學生肯定,但學生從小學到高中,見到這樣的評價方式太多了,所以,對他們來說不新鮮了,特別是考試評價方式,從問卷調查中得知,考試評價方式占的票數最少,也就是說學生最不支持用考試的方式對他們的學習和活動表現進行評價。那么,我們應采取什么樣的評價方式呢?同樣的也是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喜歡獎勵或表彰的評價方式,更輕松、更激勵,更實惠也更肯定。這樣,我們課題組成員專門訪問了授課評價成功案例的教師,并結合我們學科的特點,小組制定了新的評價方式。例如,若學生對內容有獨到的見解,提出的觀點有創意,設計制作的作品有創新的理念,我們就讓學生在可能滿足的前提下,提出喜歡做的事,或喜歡的物品,或張貼海報進行鼓勵宣傳表揚等方式,也就是說,用滿足學生需要的方式作為學生思考創新的評價和鼓勵。
以上是我們前一階段研究過程中的部分成果,這里面有順利也有挫折,有喜悅也有苦惱,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失敗的地方更利于我們開展這個課題的研究工作,經過不斷的反思、摸索、驗證和研究,我們課題組對該課題研究的興趣更濃,成功的信心更大,相信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楊雅清.開展發展性學生評價,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11).
[2]顧建軍.通用技術課程有獨特的教育價值[J].中國教育報,2009(3).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