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熱點時,要對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生長素的運輸特點(橫向運輸和極性運輸)、生長素的作用特點(雙重性)等進行必要的分析,以提高學生掌握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熱點一:生長素發現過程實驗分析
科學家
實驗過程
實驗結論及分析
達爾文
①胚芽鞘+單側光→向光生長。
②去尖端+單側光→不生長,不彎曲。
③用錫箔罩住尖端+單側光→生長,不彎曲。
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產生某種刺激,對下部產生影響,出現向光彎曲。
溫特
①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側。
②空白的瓊脂塊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側。
胚芽鞘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向下運輸,促進下部生長。
郭葛
從人尿中分離出能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
生長素的化學成分是吲哚乙酸。
總結:1.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尖端;
2.感光的部位——尖端;
3.促生長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4.運輸——極性運輸;如果受單側光刺激,還可以在尖端橫向運輸(從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從而使背光側生長素分布較多。
熱點二:向光性的原理
1.植物莖向光性產生的原因(如下圖)。
(1)四周均勻光照或無光:尖端產生生長素→均勻極性運輸→尖端以下各部位生長素濃度分布均勻→各部分生長均勻→直立生長。
(2)單側光→尖端→影響生長素運輸。
2.對植物向光性的解釋。
單側光影響了生長素的分布,使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于向光一側,從而使背光一側的細胞伸長快于向光一側,結果表現為莖彎向光源生長。原因:
(1)橫向運輸:尖端向光側→背光側;
(2)極性運輸:形態學上端→形態學下端(即產生部位→作用部位);
(3)運輸方式:主動運輸;
(4)影響因素:主要是單側光和重力。
可見,向光性產生的內部因素是生長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單側光照。
熱點三:生長素作用的特點——兩重性
丙圖
1.從甲圖可讀到以下信息。
(1)生長素的功能具有兩重性,即在一定濃度范圍內促進植物器官生長,濃度過高則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長。
(2)不同的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莖)。
(3)曲線在A、B、C三點代表最佳促進效果,A′、B′、C′點以上的部分體現了不同濃度生長素的促進效果,A′、B′、C′點分別表示生長素對根、芽、莖的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
2.從乙圖可以得到:雙子葉植物比單子葉植物敏感程度高。
3.從丙圖可以讀到以下信息。
(1)曲線中H點表示促進生長最適濃度為g,在OH段隨生長素濃度增高,促進作用增強,而HC段隨著生長素濃度增高,促進作用減弱。
(2)若植物幼苗出現向光性,且測得其向光一側生長素濃度為m,則其背光一側生長素濃度范圍應為:大于m小于M(向光一側生長慢于背光一側)。
(3)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示出根的向地性、莖的背地性,且測得其莖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為M,則莖的遠地側生長素濃度范圍應為小于m。
【易錯點】不要將甲圖中AA′、BB′、CC′理解為抑制階段,這些階段仍體現生長素的促進作用,只是促進作用逐漸減弱。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