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新知識的認知往往是以原有認知為基礎的。那么,怎樣在生物學教學中更好地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做到“溫故而知新”呢?
一、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點
生物學教材中的知識結構層次是循序漸進,逐步加深細化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點,運用認知心理規律,引導學生推陳出新建立更高的知識結構。新舊知識聯系點的確定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1.不同學段間的聯系
不同學段的認知深度不同,高學段的知識深化往往以低學段知識為基礎。高中生物的教學內容相當一部分是在初中生物知識基礎上繼續深入和細化的,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對一些基礎知識的認知水平,才能順利構建完整的認知結構。例如在高中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一節,介紹了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但并沒有提到植物的單性花、兩性花、自花傳粉、異花傳粉概念。而在具體解決植物的遺傳問題時,往往涉及這些概念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視情況或祥或略地重現初中學過的知識點。
2.同學段不同章節間的聯系
同一學段的知識結構存在許多由淺入深逐步深化的現象,由直接認知具體的、個別生物現象到抽象概括出普遍性的生物概念。找出它們的聯系點,融入教學設計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深層次認知結構。
3.同一單元中的前后聯系
同一單元的知識結構中,前后知識點的聯系更為密切。例如,對遺傳變異家族系譜圖的解題技巧,我們可以這樣設計教學:學生分組討論并陳述已掌握的“并指、白化病、紅綠色盲分別屬于哪一類型的遺傳病?與之類型相同的遺傳病有怎樣的遺傳特點?”。教師補充伴Y染色體遺傳病的系譜圖、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系譜圖,由學生分析其遺傳特點。最后得出五種類型遺傳病的一般遺傳規律,利用這些規律進行課堂練習,小組比賽。既完成了對相關知識的重現,又概括出新的規律性知識,并使知識系統化,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二、靈活運用原有知識
對原有知識記憶的重新喚起,能有效切入教學主題,常見有:
1.導學預習設置
課前導學預習中,設置相關的原有知識問題,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回憶,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如對“基因分離定律”的導學預習中設置以下問題: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體如何變化?性母細胞分裂成什么細胞?等位基因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
2.新課引言設計
對易于喚起的新舊知識聯系,在新課引言設計中,寥寥數語即可達到目的。如學習呼吸作用時,在引言中設計:線粒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即可幫助學生理解細胞呼吸的概念以及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3.課堂講解穿插
對較難掌握的新舊知識聯系,就需要教師在課堂講解中穿插。例如,學完減數分裂后對細胞分裂圖解的類型、分期判斷,需要在堂上運用powerpoint或flash復習有絲分裂的特點,將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染色體的特點加以比較。學生才能建構深層次的知識結構并牢固掌握。
4.堂上提問喚起
例如,在“細胞的呼吸”教學中,抓住中心概念:細胞呼吸、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定義,設計如下問題:“人進行3000米長跑時,體內ATP生成的主要途徑是什么?輔助途徑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可以延長種子的貯存期?其原理是什么?”引導學生圍繞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進程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聯系,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