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那么我們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在初中數學教材中,很多的德育內容都是隱性的,不是教材明確給出的,教師只有通過潛心鉆研、深入挖掘,才能發現蘊藏在教材里面的德育因素,進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達到德育和智育雙重教育的目的.
我國數學的發展成就卓著,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不失時機地對學生講述數學家的故事,用數學家的事跡和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正多邊形和圓的有關計算》時,可以介紹圓周率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第一個精確地計算到小數點后6位:3.1415926<π<3.1415927,領先西方國家一千多年.……通過這些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數學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每一部數學發展史都是數學家們頑強拼搏的奮斗史,體現著他們為堅持真理而不屈不撓,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高尚人格.希帕薩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數學而被亂兵所殺.如果在數學教學中,把定理、公式同數學家們的趣聞逸事聯系起來,肯定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勵起學生奮發進取的精神,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與毅力.
實事求是是數學理念的內涵與根基.它不需要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修飾,也不需要用優美華麗的辭藻來點綴,更不能弄虛作假,夸大其詞.數學概念、命題等必須準確簡明、清晰嚴密.“思維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是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縝密的邏輯性思維的最有效的方式,它能教會學生如何堅持原則,捍衛真理,有利于學生形成謙虛謹慎,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學生形成條理清晰、嚴謹深刻的思維習慣;有利于學生形成敢于拼搏、善于探索的勇氣和信心,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讓學生學會從事物的本質入手,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
數學是一門既美又真的科學,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還蘊藏著無限的美.有數學符號的形象美,有數學概念的抽象美,有數學建構的協調美,有數學圖形的對稱美,還有數學運算中的奇異美與神秘美等.這些審美能力的獲得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當然德育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還應該延伸到課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感知,去領悟.例如數學習題中經常布置一些如何使材料最省、費用最低、成本最少等節約能源,降低消耗的問題,使學生知道能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珍惜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倡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還可以布置一些以治理沙漠、控制汽車尾氣排量、植樹造林、防治湖泊污染等以綠色環保為背景的習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很自然的接受新時期環保理念的滋潤,感染和熏陶.
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他的學生.”教學中教師的儀表形象、言談舉止、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甚至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手漂亮的粉筆字,一個優美得體的手勢,一塊自然流暢的板書都能給學生美的愉悅和享受.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嚴肅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幽默風趣的語言無疑對學生形成勤奮嚴謹的學習習慣,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都有著無形的影響和作用,正是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也!”
數學教學過程中提倡的合作學習雖然不帶有明顯的德育特征,但它也能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起到促進和催化作用.采取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學會尊重、關心他人,知道在學習過程中既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又要對別人的學習負責,小組各個成員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協作,才能取得成功,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德育教育要經常性地滲透,做到“潤物細無聲”,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及知識能力水平,適時、適當、適量的滲透,做到循序漸進,才能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受到更完備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質,真正達到智育和德育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