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新的數學課程理念認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和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那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和教師一起參與教學活動、變厭學為愛學,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呢?下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一、 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
夸美紐斯曾經說過:“興趣是創新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只有堅決消除應試教育的厭學、苦學現象,確立引發興趣,培養個性,尊重需求的教學原則,學生在學習中才能得以發揮.因此,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創造的自由.要啟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獲得感性經驗,不斷啟發學生的表象.教學中,應啟發學生善于觀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得知識的手段,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就能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自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作快樂的享受.
例如:我在教學《數據統計圖表》內容時,繁多的數據內容,大家一看就頭痛,當時,我考慮到學生對自己青少年玩耍是件多么快樂的事.然后,我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分組玩“拋硬幣”的游戲.一節課下來,學生玩得開心,相關的教學內容也就解決了,這樣一來,學生感到數學并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那么快樂有趣,那么貼近生活,因而引導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豐富積累,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無窮樂趣.從而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以升華.
二、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
教學中,教師如果不把教學內容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通過分析和相互討論,自己得出結論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律,可使學生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促進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素.例如:在教學初一《有理數加法》時,我是通過復習數軸和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得到有理數加法的幾個實例,讓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得出有理數加法法則,再由學生自己解答例題.這樣做,學生對有理數加法法則理解深,記憶牢、并能靈活運用,同時也激發他們在學習中的探討精神.
三、 巧設課堂練習,讓學生過把老師癮
每上完一節內容,我都會讓學生通過做必要的練習來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和靈活應用知識.課堂練習的設計要遵循以基本——變形——綜合的類型為原則,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例如;每做課堂練習時,可以讓兩位學生上黑板來演示,其他同學在下面練習,評講時發現錯誤采取由學生舉手或老師指名進行改錯.有些難一點的題目同學做錯了,就讓其他同學自由輪流上去改,直至沒有學生上去為止.最后由老師歸納總結.這樣做,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并抓緊時間進行思考解題.
四、讓學生善于總結,善于歸納
每次的課外作業或單元測試后,教師都要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質量分析,分析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錯,錯在什么地方,使學生不斷總結學習方法和經驗教訓.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每次考完試,可以讓考得好的學生介紹學習方法,如王某某同學介紹說:課前都要預習上課的內容,上課要專心聽課,課后把不懂的題目弄懂,每次作業的錯題都重做一遍等等.對于考得差的同學,大家也一起找原因:比如說是題目分析不透徹,還是做題馬虎等.最后老師總結歸納原因:考得好的同學的共同特點是學習認真,對學過的知識善于歸納、總結.而考得差的同學的共同特點是上課不夠專心,不善于獨立思考,對學過的知識不善于總結,缺乏學習積極性.
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分析問題,不但培養了學生總結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課堂上有了師生的共同參與,使得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大大提高,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讓我體會到:在課堂讓學生多說多想,多觀察,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在課堂上也學到了很多知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