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使用新教材和指導學生使用新教材是廣大初中數學教師都應該注意的問題.現階段使用的新人教版教材,在每一節內容中,課時安排比較緊湊,難度適中,每節課后都有幾道簡單練習和相對應的研究探索性的題目,以及圍繞本節內容所展開的課題學習.挖掘這些內容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教學成績.升華我們的教學技能.那么應該如何使用這些教材?如何指導學生使用新教材呢?下面談談我的拙見.
一、在教學中教師如何使用新教材
根據數學的規律和特點,認真研究,積極探索,教師要吃透課本,更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搞清楚哪些內容是難以理解的,哪些是難以記憶的,哪些是容易混淆的,哪些是容易忽略的,然后對癥下藥.比如,在學習圓形時,考慮到學生的思維和條理性都處于一般發展階段,我們就可以借助實際生活,多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歸納總結,探索規律,再加以框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我先讓同學們回憶我們生活中的圓,同學們思維異常活躍,不一會兒就掌握了圓形的基本常識.這樣看來,只要我們按照數學的規律上課,我們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如何讓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的發展,使他們能夠順利地成長,是學校、家庭和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被提到了一個顯著的位置,各學段的數學課程標準都強調內容的多樣化,教法的靈活性,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我在講完書本內容之后,穿插了數學名人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講坐標時,我穿插了戰爭中由于某國繪圖員馬虎把敵軍碉堡坐標(-4,3)看成(4,3),但是(4,3)坐標正是某國的秘密軍工廠,某軍在執行任務時按錯誤坐標轟炸,結果誤炸了自己.這樣,我們不僅完成了教學內容,而且也使課堂充滿民主、寬松、和諧的氣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熱情高漲,才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他們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在教學中盡可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合作交流,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等新技術,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思維方式來學習數學.因此,教材安排了“閱讀與思考”“觀察與猜想”“實驗與探究”“信息技術應用”等選學內容,教學中,可適時安排有興趣的學生研究這些內容,增長他們的見識,開闊他們的眼界,拓展他們的能力.
二、如何指導學生閱讀與鉆研教材
數學中的概念,法則,運算律,數量關系,幾何語言的描述等對后續的學習至關重要.因此,教學時可以適當的加強專題練習,但不是搞題海戰術,而是要在讓學生切實掌握教科書中的練習題以及“復習鞏固”“綜合應用”等欄目下的習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基礎練習,讓學生打好基本功.
1.重視閱讀教材
現階段的學生只注重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和課后的練習,而不注重閱讀課本.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教育學生重視對課本的閱讀與鉆研,講清它的重要作用.我們應該給學生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課后還必須及時檢查了解,進行指導.只有這樣才使學生逐步養成先閱讀教材后做作業的習慣.
2.重視課內指導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安排一定的時間,恰當地指導學生閱讀鉆研新教材,對于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復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系統講述后,還應該對照教材一一予以說明.這樣,會大大降低難度,使學生少走彎路,才能較為牢固地掌握它們.對于那些容易被學生忽略的知識點,也應該對照教材著重指出,如分式的概念一般學生都能記住,但其中有意義的條件卻往往被忽略了,這說明有必要提醒學生注意,同時還應該爭取一定的時間進行鞏固工作.在新課講解后,不要忙于布置學生做作業,應通過閱讀教材,使學生鞏固地掌握知識,力爭當堂消化.
3.重視求異思維
養成學生閱讀與鉆研教材內容的習慣,除了布置一些練習題以外,還應布置一些思考題.對于那些可以用多種方法證明的定理、公式、法則,可以布置學生用與教材上不同的方法證明或推導,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而且使學生對教材加深了理解,增強了記憶.
4.重視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是課堂的延伸.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除了上好課,還應重視課外輔導工作, 只有在課外輔導中,我們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及時糾正.這樣,既督促了學生,也及時了解了教學效果.例如,學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時,當根的判別式Δ=0時,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但學生在做作業時發現有兩個根相等就誤認為只有一個根.我就特別強調:雖然數值相等,但它仍然是兩個根,而不是一個根.諸如此類的問題,在課外輔導中常常遇到,我幫助同學們及時糾正.
總之,只要我們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