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生對于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到困難重重,難以入手.
那么如何溝通實際問題與數學模型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從本質上把握實際問題,找準內在的數量關系,從而在掌握同類問題解題技巧的基礎上提煉出一定的解題思想,使學生從“知識型”、“問題型”的層面上升到“能力型”的層面呢?
一、仔細讀題,抓關鍵句
數學應用題有一定的實際背景,需要用一定的筆墨來描述,除了包含數量的句子外,還有描述事件的句子,審題時就要找準表示數學關系的詞句,舍棄干擾我們的非數量關系的語句,這是審題的第一步,也是建立數學模型的基礎.
【例1】 甲乙兩隊舉行籃球比賽,規則是:共比賽10場,勝一場得3分,負一場扣1分.結果甲隊共得14分.問甲隊勝多少場,負多少場?
題中的信息比較多,可列表如下:
比賽場數
勝1場
負1場
10
3分
-1分
關鍵句是:共比賽10場,甲隊共得14分.
由題中提供的信息,根據關鍵句就可以找到兩個等量關系,然后根據其中一個等量關系建立數學模型來解題.
二、抽象審視,不同問題類型化
實際問題牽涉不同的生活領域,呈現出不同的結構模式.如何把實際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用數學形式或數學模型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審視,將實際問題加以概括、抽象,歸類,如路程問題、利率問題、工作效率問題等,這樣才能脫去問題的“外衣”,透過表層看問題的本質,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也就不難了.
【例2】 在學校組織的環保知識競賽中,共25條選擇題,每道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每道題選對得4分,不選或錯選倒扣1分.小華在這次競賽中共得了90分,那么他做對多少道題?
就整道題而言,“每道題選對得4分,不選或錯選扣1分”是關鍵句.把本題的信息列表為
試題
每題選對
每題不選
每題選錯
25道
4分
-1分
-1分
但這樣分析就出現“選對”、“不選”和“選錯”3個未知量,而題目中只有兩個等量關系,即“共25條選擇題”、“共得了90分”.所以此分析有弊端.
再仔細分析,不難發現“不選或錯選倒扣1分”,其實是一種情況,即“不對倒扣1分”.那么本題的信息列表為
試題
每題選對
每題不對
25道
4分
-1分
從而設做對x道,則有(25—x)道不對.根據等量關系列方程得4x+(-1)(25—x)=90.
其實本題與例1在本質上一樣的,即具有相同的數學意義,可建立同一數學模型.例1、例2都可抽象為
總體
甲類情況
乙類情況
總分
A個
B個
C個
D分
再根據等量關系構建方程.
抽象概括、類比歸納是思維能力的組成部分.因此,善于對題型進行歸類,既可把習題由多變少,從而減輕學習負擔,也是多種思維運用的體現,更是思維能力鍛煉和提高的一種過程和手段.
三、逆向思維,執果索因
一般地,解決幾何證明題往往從結論入手,執果索因,順藤摸瓜,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癥結.一些代數應用題,正面難以入手,不妨也可以由結論向條件探索分析,一步步列出相應的代數式,從而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等量關系,從而構建方程.
【例3】 學校組織350名師生去上海世博會參觀,如果租用甲種客車若干輛剛好坐滿;如果租用乙種客車則可少租1輛,且空余10個座位.已知甲種客車比乙種客車少10個座位,問甲、乙兩車各多少座位?
如果設甲車每輛x個座位,則即知道乙車每輛有座位(x+10)個.知道車的座位數和總人數,就可知道車輛數.甲車輛數為
350x,乙車輛數為350x-1.(1)乙車總座位數為(350+10)個,則乙車輛數為350+10x+10,從而可列方程350x-1=350+10x+10;(2)也可從“乙車輛數乘乙車每輛座位數”得乙車總座位數,列方程(350x-1)(x+10)=350+10.可驗證,(1)(2)得到的兩個方程其實是等價的.
審題策略既有其共性,也因我們隨著題目的不同而表現出思維策略、方法技巧的多樣性,解題時應靈活運用.
(責任編輯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