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新課題,主要原因在于獨生子女群體數量增多,社會家庭問題越來越趨于復雜化,以及人們現代觀念更新的加快,導致時下中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增多。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這一問題,勇敢地面對,分析原因,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當然,這一教育問題涉及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面,但學校教育是學生日常的主要教育形式,教師首先必須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視。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并始終貫穿在教學過程之中。本文就教師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討。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現在的中學生承擔了超越他們自身負荷的源自學習的心理壓力和體力消耗。學習負擔日益加重,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學習中諸多矛盾和競爭加劇,學生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加,如果這些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妥善解決,部分中學生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負面問題,短期的表現是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長期效應是可能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影響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人格的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而后者更為重要。
對于中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其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徑。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學生才能正確地面對學習、生活和就業,處理好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心境,形成鮮明的個性和統一的人格,才能始終保持陽光的心態,情緒飽滿,樂觀向上,以激情和夢想促進自身成長。
因此,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其健全完整的人格,是中學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主要任務。
二、在物理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將心理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是一種既經濟又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培養其他素質的基礎和前提,是學生能動地發展自身的內部根據。心理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科學掌握文化知識,提升文化素質。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得我們所傳授的知識更為有效地被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就必須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基礎。
新課程物理的教學內容注重發揮物理課程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只是關注那些具體的知識目標,不只是為了應對考試,而是善于捕抓這些知識的本質,體現其內在的豐富的思想內涵,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積極地利用課堂教學,帶領學生徜徉于知識的海洋,指導學生感受更多的人文知識內容,嘗試進行情感溝通,體會心靈共振,就可以讓學生體驗積極情感,熏陶審美能力,從而凈化心靈,升華思想。
物理知識包羅萬象,生活中的一切都離不開物理。物理學科的教學資源豐富,得天獨厚,理應成為中學實施素質教育不可多得的主陣地之一。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身心得以全面發展,特別是情感世界可以健康發展,這是中學物理教育的必由之路。例如,中學物理教師對學生適當進行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教育、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教育,抓住一切機會,教導學生如何應對考試,搞好心理調適,保證心理衛生;指導學生如何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挫折等等,從而科學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和生活心理。
三、指導學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待生活
應該說,物理學科所包含的心理教育資源是豐富多彩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自己對教材的深入的認識與體驗作為引發點,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學會結合自身的經歷去體驗和積累。物理的課堂無處不在,物理教學要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物理教學要從課本的豐富資源入手,喚起學生對身邊事物關注的熱情,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心。教師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當成教學的內容和陣地,并且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適地地創設教學情境,善加引導,引領學生走好人生的道路。
現代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科滲透,心理教育自然地也進入學科滲透層面。這就要求我們物理教師必須有明確的角色意識,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視為物理教學的最終目的,將物理教學過程真真切切地落實為科學育人和心理輔導的過程。只有這樣,物理課堂才可以成為學生提升心理素質,實現個體性格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物理教學也才真正做到了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為使學生成為具有高認知和高情感的人服務。
總之,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念,加強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培養的學生才是合格的人,才是建設祖國的有用之人。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方雙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
[2]張厚粲主編. 心理學[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