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學中,應以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使學生獲取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學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徹,能靈活地運用。要解決問題,首先是發現并提出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強調“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力爭在創設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統一起來。下面就如何創設問題情境談幾點看法。
一、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問題
有經驗的教師會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在課堂上提出適量的有效問題,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進一步抓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發展學生的思維;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在課堂上也有很多的問題,但卻起不到相應的效果。這就說明課堂問題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
例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學中,如果從復習舊知入手,向學生提出問題:“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很快就把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大聲回答出來了。之后,教師會覺得這個問題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不能深入。如果換一個提問方法:拿出一個彈簧測力計,在其下面懸掛一個4牛頓的鉤碼,①讓學生觀察彈簧秤的示數,并讓學生回答彈簧秤的示數為多少;②讓學生觀察當彈簧測力計被加速提起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又是多少,并且與重力的大小進行比較,由此引出超重的概念。然后再演示一個小實驗,當讓一個同學站在磅秤上迅速下蹲時,要求其他同學觀察磅秤上的示數變化,并與學生靜止時磅秤的示數比較,由此引出失重的概念。當引出這兩個概念之后,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引發學生思考,并讓學生運用牛頓運動定律進行理論分析。
二、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利用有趣的實驗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分析觀察到的現象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
例如,在教學《動量》一節時,可先用“高空落蛋”的實驗導入新課:將細繩一端拴牢一只氣球(內置一枚雞蛋,氣球內不充氣)后跨過一米高的支架(上有一小滑輪),將雞蛋緩慢地拉到最上段,然后直接放手,使氣球及雞蛋直接落于桌面上,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緊接著,再次重復做這個實驗時,同學們屏住呼吸,眼睛緊緊地盯住這枚雞蛋,一顆顆原本平靜的心也都仿佛被提起來了,而我卻偷偷地在雞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塊海綿墊,結果下落的另一枚雞蛋完好無損。然后問學生:這是為什么?從物理本質上看,又該怎樣解釋呢?此時,同學們對于我提出的這兩個問題,不少學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這時,可組織學生討論,提出問題,交流解釋。經過一系列的問題探究之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掌握了有關的一系列知識,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三、創設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問題的交互性
問題該怎么問,這就要考慮問的方法,若教師大多提問:“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問題,讓學生一起回答,表面上看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積極啟發,實質上是追求表面熱鬧,而沒有真正啟發學生思維,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問題的創設應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必須符合師生互動原則,問題創設要便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上的教學氛圍應該是自由的,這樣才能使問題真正成為打開學生思路的鑰匙。所以,問學生問題時,應少問學生“是不是?”而要多問幾個如:“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再從其他的方面來分析我們提出的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等這樣的問題。同樣地,課堂的交互性,就應該多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一定由教師給出答案,可以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和相互啟發,或學生之間的討論來得出最后的結論。
2.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原有學習基礎不一樣,學生個體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提問時要選擇適當的提問對象,這也是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判斷型、選擇型的簡單問題,可提問知識層次、能力水平稍低的學生。
3.對學生的回答,要多鼓勵、多肯定
對高中學生來說,過多的批評、打擊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不僅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學生失去了自尊、自信,自然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影響學習的效率。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創造性回答,獨特的見解應給予表揚,鼓勵學生繼續探究;對學生正確的回答要給以肯定,給學生足夠的信心;對膽子小的學生則要提供機會,讓他們多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如果一時答不上來或答錯了,教師要給予引導和鼓勵。
總之,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對教材內容全面、科學的分析。通過聯系實際,讓物理知識變得直觀,易于接受,同時便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這樣創設的問題情境,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