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化學新課程加大了學生探究活動,新增了許多實驗內容,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課堂應是鮮活的、變化的,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然而,鮮活的課堂必定給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正確處理這些突如其來的“意外”是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應根據出現的“意外”問題及時、有效地調整教學策略,在課堂上進行二次備課,使備課變為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多樣的、生動的備課,“與時俱進”地實施教學。
一、教學案例
在“燃燒與滅火”(滬教版)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學生根據探究指導,通過分組實驗,探究得出燃燒一般需要的條件。接著我補充一個演示實驗,以鞏固剛學的知識。
師:請同學們結合實驗指導,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認真分析原因。
(投影出示實驗指導:在大燒杯里放一小塊白磷,倒入80℃左右的水,燒杯上放一塊薄銅片,銅片上一邊放一小塊白磷,另一邊放一藥匙紅磷。提示: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的著火點是240℃)
生:認真學習實驗指導,興致勃勃地觀看演示實驗。
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實驗時,銅片上的白磷劇烈地燃燒起來,此時,紅磷沒有燃燒,接著,白磷燃燒的火花濺落在紅磷上,紅磷也燃燒起來了。這一意外的發生,使我的頭“轟”的一下大了起來,課堂也開始騷動起來。我該怎么辦呢?把結論強加給學生?還是……我冷靜下來,面對實驗的失誤,向學生承認了自己在實驗中存在的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剛才實驗時,出現了失誤,不小心使白磷燃燒的火花濺落在紅磷上。(并用手指著還在燃燒的紅磷)這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啊。
生:笑過之后又安靜下來。
這時我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共同探究實驗失誤的原因及改進的措施。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漲,紛紛獻計獻策。
生1: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
生2:使用更大的燒杯,使白磷與紅磷的距離遠一些。
生3:白磷燃燒后,立即用小燒杯將紅磷罩上。
生4:白磷燃燒后,在白磷與紅磷之間放一塊較大玻璃片,將它們隔開。
……
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在得出燃燒條件的正確結論后,通過補充演示實驗,分析失誤的原因,并對剛學的知識進行鞏固。通過討論探究改進的措施,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和設計實驗的能力。這樣既解決了意外事件,又促進了師生的共同成長。
為了拓展和延伸所學的知識,我接著安排了以下探究實驗。
師:怎樣使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起來?
馬帥(學生):向水中吹氣。
我一聽,問題又來了:人吹出的氣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燒,白磷怎么會燃燒起來?
師:(笑著說)馬帥同學,你上來試一試吧。
師:馬帥同學盡管實驗沒有成功,但他積極開動腦筋,敢于實踐。其他同學還有沒有什么方法?
生:應該向水中通氧氣。
師:這個辦法是否可行?化學是實驗的科學,只有實驗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得用實驗來加以證實。
我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氣的氣囊,向水中通入氧氣,只見水中的白磷產生火花,非常有趣。學生們非常激動,情不自禁地鼓掌,課堂教學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師:通過吸管向水中吹氣,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燒?仍然請馬帥同學回答這個問題。
馬帥:在老師的引導和同學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從嘴里吹出的氣體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及氮氣,它們不能支持白磷燃燒。這一知識點是以前我們探究過的。
師:好,請坐下。我非常高興地看到了你的進步。
我注意觀察馬帥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滿了自信。
……
二、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出現了兩個“意外”事件,一是教師演示實驗的失敗,二是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想產生矛盾。這兩件事的發生是我沒有預想到的,但處理的方法是恰當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實驗失敗后我沒有強調客觀原因以掩飾實驗的失誤,而是面對失敗承認了錯誤,并組織學生探究了失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藥品用量、反應條件、裝置的改進等方面提出改進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又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和設計實驗的能力。在課堂中體現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新理念。面對學生的回答與我的預設發生矛盾時,我沒有嚴厲地批評和斷然否定,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引導他自己分析回答錯誤的原因,并給予鼓勵和表揚,發揮了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做法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參與實驗、參與探究結論的新理念。
1.“意外”是一種教育資源
在本節課中我把“意外”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意外”不管是來自學生的,還是來自教師的,都是很珍貴的課程資源。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應該對“意外”的“價值”進行重新定位并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讓“意外”真正為教與學服務。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即“意外”大多數具有不可預見性,而這樣的“錯誤”又往往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探求其產生“錯誤”的內在因素,則有利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2.提高控制課堂的能力,以學定教,讓課堂鮮活起來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和“錯誤”極為不寬容。然而,“意外”和“錯誤”有時卻是一個絕佳的教學題材,圍繞這一題材展開活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放棄經歷“錯誤”,缺乏對差錯的欣賞與接納,會大大減少學生擴展認知的范圍,接觸新發現的機會,使學生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膽嘗試的探索意識被壓抑乃至被扼殺。作為一線教師,要充分利用“意外”和“錯誤”設計教學,以學定教,將重點放在分析出現“意外”、“錯誤”的原因上。
有些“意外”、“錯誤”是可以預見的。教師在備課時,應該預設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并充分呈現出來,以此為重點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嘗試“錯誤”的活動中比較、思辨,從“意外”和“錯誤”中尋找真理。有些“意外”、“錯誤”是不可預見的,教師在課堂上要進行動態備課,靈活利用“意外”和“錯誤”設計教學,因勢利導,妙生二次備課。這樣才能做到處變不驚,得心應手,使整個課堂是連貫的,學生是愉快的,使課堂上的意外轉化成教學的寶貴資源。這樣的課堂才會鮮活,才會散發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3.注重以學生為本,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種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積極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體驗實驗探究的主要歷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增進對科學的情感,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教師應不斷地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怎樣去思考,怎樣分析推理,怎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怎樣去偽存真,怎樣用實驗事實為依據,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
因此,改變教育觀念,開展科學探究教學,合理處理意外事件的發生,提高控制課堂的能力,進行積極的、動態的二次備課等都成為教師接受挑戰、苦練內功的新課題。
(責任編輯 廖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