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要過三關,即高一的“入門關”、高二的“加強關”和高三的“整合關”。其中,“入門關”能否順利通過,對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最近一些高一新生向我反映難以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那么,這是不是普遍情況?問題又出在哪里呢?基于這樣的想法,我進行了一次調查。
一、問卷調查分析
1.你認為高中化學難度與初中相比如何
比例/%
3.你的作業完成情況
比例/%
明顯增大
59.9
輕松完成
22.9
略有增大
27.8
講評后能基本解決
57.0
差不多
12.3
講評后不少題還是不會做
20.1
2.你對老師上課是否適應
比例/%
4.你目前的學習方法
比例/%
很適應
29.4
沿用初中
37.1
勉強能跟上
40.4
已經使用新方法
29.0
不適應
30.2
正在摸索中
33.9
從調查結果來看,有相當多的高一新生有入門難的問題,概括起來,造成學生對高中化學學習不適應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初、高中教學難度的差異
初中化學表現為“淺、少、易”,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以識記為主。高中化學則更為抽象,對知識系統化和理論化的要求也高得多。而且,高中化學有相當一部分知識要求學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對學生的能力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飛躍,所以在調查中有59.9%的學生認為高中化學比初中難度明顯增大了。
2.初、高中學習環境的變化
從調查來看,30.2%的學生對老師上課很不適應。究其原因,初中化學教學進度較慢,教師往往對教學重點和難點反復講解和練習,有助于學生掌握。進入高中后,高中化學教學進度快、要求高,教師不像初中那樣反復講解重點和難點。這使得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不容易適應這種教學方式,聽課時很難跟上教師的思路,從而產生學習障礙。
3.初、高中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轉變
只有22.9%的學生能輕松完成作業,這與初中化學思維跨度較小,逆向和發散思維較少,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思考和對規律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有關。高中化學常常需要通過抽象的化學模型來理解化學概念或規律,要求學生能舉一反三、自主學習。調查顯示,相當多的學生(37.1%)在高中學習中仍沿用初中的學習方法,這對于他們適應高中學習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因此,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應是初高中化學銜接的重點。
二、初高中化學銜接的教學策略
1.研究初高中教材,尋找合理銜接點
高中教師特別是高一教師不能只研究高中教材,必須對初中教材的教學內容也做到心中有數,找出初、高中的合理銜接點,在講解高中知識點時多利用初中知識自然引出,通過舊知識掌握新知識,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更快進入高中角色。例如,初中只從得、失氧觀點學習氧化還原反應,高中則是從電子得失觀點來學習的,可以通過復習初中的概念,并且通過實例分析初中分類方法的缺陷和不足來引入。“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極端假設法”等方法,在化學計算中應用較廣,但初中要求較低,大部分高一新生掌握得并不好,對此教師可以結合作業補充并強化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和熟練使用等。
2.聯系生活,培養興趣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利用生活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認識到掌握化學知識對他們現在和將來的學習、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從而產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對高中化學入門是很有利的。教師要充分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從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經濟的聯系來進行教學。如講授“鹵素”時,可以從福島核電站泄漏導致全國各地搶購碘鹽講起;講“N和P”時,可以用水的富營養化引入;講“油脂”時,可以從地溝油介紹起,并讓學生完成“由地溝油制肥皂”的實驗來增強其成就感等。讓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不僅有趣而且有用”。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建高效課堂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中化學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可持續學習的能力。可以采用的措施包括:(1)幫助學生從“去預習”轉化為“會預習”,能帶著問題去預習,提高預習的效果,從而為提高聽課效率打好基礎。(2)引導學生參與,改變部分學生“收音機”“抄寫員”的角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精做筆記,創建高效課堂。(3)利用形象的比喻,加深學生的理解,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物質的量》,可以用十字路口來比喻物質的量與其他常見物理量的換算(如下圖),從而使學生理解物理量換算時應盡可能轉化到物質的量(即十字路口)。同時可以用車道限行比喻某些物理量與物質的量的換算需要一定的條件,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相信,只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并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和總結,就一定能幫助高一學生順利通過“入門關”,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