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國一直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用現代教學論的觀點分析,這種教學模式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問題的存在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筆者今年六月有幸參加了山東杜郎口教師學習培訓,感觸頗深,中國的教育改革之火已經在這里燃起,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自主學習。從這里我看到高效課堂的真諦,我在反思、實踐、成長中得出課堂上以下幾個過程值得我們好好推敲和探究,即“自學歸納——討論互助排疑——精講點撥——練習遷移”,這種教學過程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一、自學歸納
每上新課之前,教師都要布置預習內容,把預習的目標或預習學案發到學生手中,讓學生有目標地精讀教材,而許多預習內容可以在社會這個大教材中獲得。例如,在教學初中化學第一單元課題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這節課時,我將“蠟燭燃燒”布置成家庭小實驗,讓學生觀察蠟燭燃燒前、燃燒中、燃燒后的現象,把結果寫在預習學案中,而把“人呼出氣體”改為探究實驗,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設計實驗,有必要地可以帶著問題進實驗室做一些簡單實驗,領會化學的探究過程。編寫預習學案時教師要把握兩點:一不能太難,二不能有局限性,要讓學生學會從教材中提煉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知識。在課前我利用五分鐘的時間展示學生的預習成果,并對比較好的進行點評,使學生的自學情況在這兒得到展示,這樣學生從讀死書,到會讀書;從苦學到樂學,逐步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使學生處理問題、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更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討論互助排疑
學生通過自學對課本內容基本做到心中有數,但有的知識點仍把握不透不全,還要進一步討論排疑。例如,蠟燭火焰分為幾層?哪層最亮?哪層最暗?學生在做家庭小實驗時,出現了兩種情況:第一,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s后取出,觀察并比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燒的情況,說明火焰的哪部分溫度最高。第二,取三個試管,各加入3mL水。將其中一支試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約3cm處加熱;將另一試管的底部放在接近燈芯處加熱;第三支試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熱,記錄上述三種情況下將水加熱沸騰時所需的時間,這時我把學生分成兩撥,其中的一撥4個人一組做第一個實驗,另一撥做第二個實驗。組內成員可以相互幫助,找出實驗的優缺點,組長負責記錄和組織研討,把組內的困惑和疑問寫在黑板上,每個人都必須積極參與,積極發表意見。通過實驗最終得出實驗結果。在探究“人呼出氣體和空氣成分比較”的實驗時,學生設計了各種收集人呼出氣體的方法,有的是個人的方法,有的是小組的方法,但都可以互相點評,學生中出現了“我的方法更好”“你的方法復雜,我的簡單”“我認為她有個小小的失誤,我來幫她修正一下”等觀點。在這平等對話的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聆聽者,充分體現了一股濃濃的群體參與意識,共同探究的氣氛。黑板上展示的疑問和困惑可由不同組互相點評討論解決,也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的好壞加以評判,必要時還可以量化分等級,總之要將討論過程中引發的問題引向深入,學生能解決的,教師盡可能不要去參與,只是抓住關鍵點適時點撥。相信他們,當你摻著扶著的時候,他們不會走得更遠。
三、精講點撥
學生在自學討論中還有一些不懂的問題,產生了疑問,如對于問題:如何獲得教室里的一瓶空氣?有的學生說直接在集氣瓶上蓋好玻璃片,有的說要用排水法,這時要講精講透,不要讓學生似懂非懂,留下后患。還要起到觸類旁通的效果,這個過程教師要把握好時間關,不能講得過多,過多學生會產生聽覺疲勞,注意力反而不易集中,不易抓住要點。精講可以改變學生依賴教師講授,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也可以克服他們閱讀不思考,自學不質疑的毛病。有經驗的教師一般在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上下工夫,授人以漁,激發每個學生的內在潛能,真正取得實效,讓“輕負擔”和“高質量”不再矛盾。
四、練習遷移
練習的過程就是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解題方法的指導,避免學生在題海戰術中勞心勞力,課堂練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少而精,充分發揮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功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才能消除死套題型的思維定式影響,逐步培養尋求變異、不依常規的創造性思維,實現知識的正確遷移。
實踐讓我認識到,只有自主學習,才能發揮課堂的高效性,但課堂教學還在進一步完善之中,誰都不能說自己的一節課很完美,教育改革還在繼續,我們每一位教師還需努力。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