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呢?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時刻都在思考的問題。有識之士認為,教師遵循教學活動與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構思教學活動時以學生為主體,以較少時間、較少精力和較少物力,讓學生獲得更多收獲、得到最大發展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要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改變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的講授型課堂模式,轉向關注學生的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著利用實驗來促進課堂有效生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做法。
一、利用化學實驗激發學習興趣
鑒于江蘇特有的高考模式,學生對于雙B學科的興趣,是其選擇是否選修的關鍵(都不選修了,何來化學課堂有效教學)。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化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將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作為實驗內容,將化學教學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夠把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例如,在高一必修鹵素知識的介紹時,我適時地拋給學生一個問題:請用生活中的物質檢驗加碘鹽中是否有碘元素(化學方程式:5I-+IO-3+6H+=3I2+3H2O)。學生對這個問題既好奇,又膽怯。我要求學生寫出實驗物品和實驗步驟,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討論。時間為一天,第二天實驗室集中檢驗。第二天上課時,我看到學生帶來了五花八門的東西,有土豆、紫菜、海帶、白醋、胡蘿卜、大白菜等等。也有的學生什么都沒準備,顯得手足無措。于是,我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實驗材料,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我把講述實驗原理和實驗操作的機會留給了他們,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驗證實驗開始了。當新切開的土豆表面變成藍色時,學生高興地直呼“我們成功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化學課堂充滿興趣、懷有期待時,這樣的課堂怎能不有效?
二、因地制宜,為相應知識點巧設化學實驗
1.對比實驗的妙用
課堂演示實驗不是非做不可,更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要用到點上。為知識設計實驗,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講解苯酚與溴水的反應時,以往的教學是教師先講知識點和實驗注意事項,然后用實驗來驗證其結論,并反復強調溴水的用量。其缺點是時間一長學生就忘記了。為此,我先講解相關的知識點,再安排以下兩組實驗(每位學生都做兩組):(1)向2mL苯酚溶液中滴入1~2滴溴水;(2)向2mL溴水中滴入1~2滴苯酚溶液。請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解釋原因。實驗結果給了學生強力的視覺沖擊,此后關于苯酚與溴水的反應要看到白色沉淀,就無需交代“濃溴水,要過量”了。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精心設計實驗教學過程,盡量設法提高每個實驗的智力價值,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啟發性,富有思考性。
2.探究實驗的價值
新課程改革倡導對學生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培養。化學的自然本質是實驗,借助實驗來探究那是再好不過了。但就目前的調查發現,有些教師的探究性實驗表里不一,是“為探究而探究”。現在各校在化學課時上安排的時間有限,我們還是要根據課時內容,適時、適量、恰到好處地安排探究性實驗,為化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創新思維的開拓“量體裁衣”,由此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在介紹銅與濃硫酸的反應時,教師做了演示實驗,實驗結束后發現大試管中的物質是黑色的,這時有學生就提出了疑問:根據反應方程式,產物要么是白色的無水硫酸銅,要么就是藍色的膽礬,為何是黑色的呢?此時不能以“時間有限,就此作罷”一筆帶過。這其實是一個開發學生思維,引導其思考的大好機會,于是我就請學生自主討論,猜想其可能的物質,并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一組學生認為主要是無水硫酸銅與氧化銅的混合物;另一組學生則認為是五水硫酸銅與沒有反應的銅。經討論之后設計實驗如下:(1)取少量反應后混合物加入水中,看是否有不溶性紅色物質沉淀,以證明銅的存在;(2)再取少量混合物先過濾,將濾渣洗滌,若有黑色物質存在則有氧化銅;(3)觀察(2)中濾液的顏色若為藍色則證明有五水硫酸銅,加水顏色加深,則有無水硫酸銅。我肯定了學生的做法比較合理。這樣的探究實驗的介入,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讓學生認識到實驗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并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根本,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會,學習的勁頭高漲,能較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效果良好。只有這樣,我們的化學課堂才真正有效,才能實現化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