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中,有許多實驗必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這樣既可以直觀演示某化學物質的特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又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抽象的知識,通過課堂演示,形象化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比單純地用言語描述或使用幻燈片演示化學物質的特性,效果明顯。但是能否在課堂上演示實驗,受很多條件限制,不僅要考慮安全,材料是否價廉易得,能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而且要保證成功率高。
氯化氫(HCl)氣體和氨氣(NH3)都有同樣的特性,都易溶于水。這兩種氣體都能在瞬間溶于水,產生較大壓力差,都可在課堂上演示“噴泉”實驗。該選哪一種氣體進行課堂演示呢?先看HCl氣體和NH3氣體與水溶解的體積比,1個體積的水分別可以溶解500體積的HCl氣體、700體積的NH3氣體,溶解度越大的產生壓力差越大,形成“噴泉”的“動力”就越大,故最好選用NH3氣做“噴泉”實驗。
那么我們是預先在實驗室制備好NH3還是在課堂上現用現制呢?
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實驗室用固體銨鹽和固體堿加熱產生NH3,不僅廢時費力,而且實驗不易成功,因為教師要提前到實驗室準備,同時NH3極易溶于水,制備時,收集到的NH3因“受潮”而在短時間內“不見了”,實驗成功率極低。因此教師應先準備好干燥的圓底燒瓶、導氣管、棉花團,這些實驗用品必須經過干燥,尤其在潮濕的天氣時。我選擇在課堂上現用現制取NH3,藥品是濃氨水(最好未開封)和固體NaOH。
圖(1)是制取氨氣的裝置。實驗前準備好一只500mL的平底燒瓶,一只500mL的圓底燒瓶,三只100mL的圓底燒瓶。
圖(3)是三位學生參與的實驗裝置圖。
第一,先把約20gNaOH放入平底燒瓶,再加入氨水約300mL。如果是先加入NH3水再加入NaOH固體,由于NaOH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同時立即產生大量的NH3,不方便收集。加入氨水的同時,一手拿住收集氣體的圓底燒瓶,馬上塞入帶有導氣管的膠塞,收集氣體,當用濕潤的酚酞試紙在棉花外檢驗NH3已經盛滿時,慢慢移出集氣瓶,迅速塞上如圖(2)、圖(3)帶有導氣管和橡皮管的塞子,注意下面要用止水夾夾住,倒立放在預先準備好的鐵架臺上。
第二,收集好氣體后,教師先演示圖(1)實驗。為了確保有較好看的“噴泉”,圖(1)中的長玻璃管上端要與圓底燒瓶的頂部有足夠的空間,且一定要有較小尖嘴,這樣才能保證“噴泉”有較長時間的“傘形”。另外盛放酚酞溶液的燒杯要用500mL的大燒杯,內盛300mL以上的酚酞溶液,以免“抽干”致噴泉“短命”。
演示時,先打開止水夾,由于內外壓力一樣,還未產生噴泉,后擠壓出滴管內少量的水,會迅速產生噴泉。
第三,讓三位學生按圖(3)裝置進行演示實驗。圖(3)與圖(2)的差別是,圖(3)橡皮塞內無預先吸水的滴管。一定要先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讓該裝置形成噴泉。用手捂熱已打開止水夾的小圓底燒瓶,由于分子體積受熱膨脹,小圓底燒瓶內的NH3會迅速溶解于燒杯內的水中,小圓底燒瓶內外馬上產生壓力差并形成噴泉。
總之,要確保形成的噴泉形狀美并且時間較長,要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和保持干燥,并且注意裝置安裝技巧和實驗操作技巧是非常關鍵的。只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必定能在短時間內成功地在課堂上成功演示美麗的噴泉實驗。
(責任編輯 廖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