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主席多次講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他反復強調,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創新思維,而社會的未來發展也更加離不開創新思維。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人才培養中愈加顯示其突出地位,愈來愈被人們所重視。筆者曾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就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體會如下。
一、實驗設疑,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現問題是創新思維的開端,因此在教學中巧妙地利用實驗,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的機會,是培養思維敏捷性的一個有效方法。
例如,在做“測定小燈泡額定功率”的學生分組實驗時,當學生按課本的方法、步驟做完實驗后,教師可立即在黑板上出示一題:某同學在“測定小燈泡額定功率”的實驗中,所用器材有:電源電壓為6V,額定電壓為3.8V的小燈泡,一只電流表,一只電壓表,一只滑動變阻器,一只開關和若干根導線,實驗時發現電壓表0~15V量程壞了,而0~3V量程完好,其他器材正常,在不更換電壓表和不增加實驗器材的條件下,請同學們想辦法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
當題目一出示,許多學生便產生了“量程為0~3V的電壓表怎能與額定電壓為3.8V的小燈泡并聯”的疑問,這時教師及時進行了點撥:滑動變阻器串聯在電路中的作用是什么?話音未落,便有不少學生迅速地將電壓表并聯在滑動變阻器的兩端,將0~3V量程的電壓表的示數控制在2.2V,同樣可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
可見,利用實驗設疑,讓學生自己去解決特殊問題,是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性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創設題境,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在例題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題境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向問題深處鉆研,往廣處聯想,由此及彼、觸類旁通,這不但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可拓寬學生的思維,調節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某學生利用大試管、長頸漏斗、量筒、水槽、帶導管的橡皮塞、秒表等器材設計一套發生H2的實驗裝置,并用排水法將H2收集于量筒中,用秒表記錄反應時已知在上述條件下65克鋅與足量稀硫酸反應,可產生22.4升氫氣,則上述實驗中加入的稀硫酸5克剛好完全反應,則需鋅的質量為多少?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根據初中生現有的解題水平,此題較難入手。因此教師在分析過程中,著重指出了“65克鋅與溶質為98克的硫酸溶液完全反應可生成氫氣22.4升”的已知條件,要求學生對表格所給予的信息加以分析、聯想、鉆研,結果有不少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本題的解答如下。
解:設質量為x的鋅與溶質質量分數為y的5克稀硫酸剛好反應生成氫氣0.224升。
Zn+H2SO4ZnSO4+H2↑
65 98 22.4升
x 5克#8226;y 0.224升
解得:x=0.65克,y=0.196或y=19.6%。
答:需鋅的質量為0.65克,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0.196或19.6%。
由此可見,通過創設題境,有意識地讓學生抓住其實質,以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性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的一種有效途徑。
三、一題多解,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為了使學生的思維具有變通性和獨創性,由已知導出未知的新事物、新理論,則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為學生提供發散思維的機會,創造一個能夠刺激學生去發散思維的環境,培養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一題多解的方法來加強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探索和創造能力。
例如,用足量的氫氣還原4克金屬銅和氧化銅的混合物,充分反應后,得固體為3.36克,求原混合物中氧化銅的質量為多少克?
解法一:傳統法
設原混合物中含銅為x克,則含氧化銅為(4-x)克,反應生成的銅為(3.36-x)克,然后根據有關的反應式求得氧化銅質量為3.2克。
解法二:差量法
解:設原混合物里氧化銅的質量為x。
CuO+H2△Cu+H2O 差量(固體物質的減少量)
80 64 80-64=16
x 4克-3.36克=0.64克
解得x=3.2克。
解法三:元素質量守恒法:依據化學反應前后,銅元素(或氧元素)的質量不變。
解:設原混合物里含氧化銅x克,則含銅為(4-x)克。
3.36=(4-x)+x#8226;64/80,解得x=3.2克。
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時,教師不應僅僅要求學生學會一題多解,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從多解中尋找創造性的簡捷解法,特別讓學生多做開放型的題目,如由氧化銅中如何得金屬銅?可用“濕法冶金術”;可用氫氣還原氧化銅;也可用炭粉或一氧化碳等還原劑,在加熱條件下還原氧化銅等這類題目,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可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發展。
四、異曲同工,培養思維的聯想性
無論是關于化學式的計算、關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還是關于溶解度的計算、溶液組成的計算,其數學基礎無一例外均為比例運算。應用比例計算模型的“前奏”,主要是物質間的對應關系或混合物(溶液等)中所含組分的多少,建立質量分析模式。
例如,在化學實驗室中,實驗員需要配制CuSO4飽和溶液。若常溫下,硫酸銅在水中的溶解度為25克,用10克膽礬配制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需要加水( )。
A.22克 B.25.6克
C.40克 D.65克
解:設10克膽礬中含CuSO4的質量為a,H2O的質量為b。配制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需要水的質量為x。
解得:a=6.4克,b=3.6克,x=22克,故選A。
建立以上類似于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分析模式,首先要強化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①條件(一定溫度);②標準(100克劑);③狀態(飽和);④單位(克)。其次用“溶質+溶劑=溶液(飽和)”的質量對應模式分析,“對號入座”順利地解決溶解度計算,避免了公式化的記憶。
綜上可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核心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智力和創新精神,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學。作為集理、化、生、地為一體的初中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著重夯實基礎,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把學生引向科學的殿堂。
參考文獻
[1]袁云開,趙錚,余自強主編.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S].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祖浩,丁成云主編.化學問題思維策略及其應用[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主編.自然科學習題精選(綜合分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4]鄭青岳,周應章等主編.科學同步練習(9年級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黃春香)